1. 首页> 读书心得体会 >正文

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范文(19篇)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和整理自己的思路,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深度。以下读书心得范文的作者通过精准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感悟和启示。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

这本书把我国的大好河山记录的淋漓尽致,并对我国境内一些有损国运的相关人员进行严厉的呵斥,并对我国现在的情况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文明华章。中华传统文化积定形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当然,中国50的传统文化也深受外国人的欢迎。例如:美国俄冈州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美国女孩学黄梅戏、美国小学孔子课堂。这些都让我引以为豪!

但我国有一段历史让我们深受耻辱。例如:圆明园受到了外国侵略者野蛮掠夺,夺走了无数件奇珍异宝,令国人心痛疾首。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统计,在海外47个国家的两百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民间收藏中国文物的数量则是馆藏数量的10倍!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中国人的心,大批华侨人收藏家促海外流失文物回归中国,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中华大地,5000年的古国文明,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而自豪。同学们,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让我们放飞梦想,立下建设美丽中国的誓言—”中国梦“,我们圆!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从人文中国到腾飞中国,从美丽中国再到美丽的中国人的光辉历程,最后又向我们说到建设美丽中国,构筑我的中国梦。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算早,但是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她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从文明永续到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从”海上丝绸之路“到孔子学院。从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到盛唐文化,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书法,陶瓷在中国古文化中占有着巨大的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素质不断的提升,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家庭都步入了小康生活,邓小平爷爷号召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引发了深沉的变革。中华民族不仅有人文文化,还有美丽的风景。不论四川的九寨沟还是青岛的青海湖,无一处不美,还有一个充满诗意和梦幻的国度——香格里拉,这些都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都之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想想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在于自己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只要有梦想,就能为中国创造出更美的明天。因为有梦,才会成功!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轻言放弃。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

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功能首先体现在教书,因此要请教师学知趣对较为渊博,和具有从事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所必须的求实创新的良好品格。现今时代是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遭到人们的重视。教师不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解惑,而要唤醒未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快乐。由此,我们的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重视学生对获得知识,创造思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题目能力的培养,反观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既显现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构成一系列交叉学科,边沿学科,跨学科的学科。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术业又专攻,又要广泛浏览.新时代的教师理应成为通才,通识型人材,既具有专精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基于教育对象成长的特殊性,教育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践进程.所以教师必须把握教育规律,把握教育理论,只有依照科学育人的规律往办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具有了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所需的求实,创新的良好品格,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劳动更具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中国梦”那就必须进步本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个人性德修养和发扬忘我的奉献精神.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功能,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育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塑造出具有健康身心,良好品格的新人,因此要请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很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操守,有着为教育事业忘我奉献的精神。对教师的职业而言,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大而化之成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劳动的特殊性要请教师的职业道德,比其他任何行业都具有高标准和更具个性的寻求,考察教育劳动的全进程,我们发现:教师的劳动难以确定严格的时空界限,他们起早摸黑工作,与学生朝夕相处,干起“活”来全身心投进,其工作难以正确量化,还要随时随地遭到学生,学生家长,教学管理者监督,若没有强烈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责任感,教师的教育活动将没法深进学生的整个身心成长进程;教育工作又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实践进程,人们极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教育劳动的成果,任何一个教育阶段,任何一个单个的教师都难以肯定地说,这个学生成才是由于我,这就要请教师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动身,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从本质上讲,教师的职业劳动就是一种奉献,基于教育劳动的特点和教师角色功能的特殊性,教师角色形象的示范性,客观上要请教师比其他的职业群体,其他行业,其他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道德操守。我作为一位一线教师,要把学习的热忱化作勤奋工作的豪情,并落实到学习教育精神的实践中来,努力做好工作,创造优良成绩,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团结,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勤奋工作,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

近日,哈巴河县第二小学领取了12本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编印的《画说中国梦》连环画,发到了学生手里。

《画说中国梦》是一本解读中国梦的通俗性、普及性的维汉双语连环画。它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字和画面,用中国梦的当代故事,阐述关于“追求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典型的事例。该书主题鲜明,通俗易懂,弘扬了正能连传播了文明新风尚,非常吸引人。这些小册子一领回来,就被县二小的学生们争相传阅。

学校也通过班会课、读书课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尽情享受这精神食粮。学生对《画说中国梦》爱不释手,分享读书心得,对其内容赞不绝口!

《画说中国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第二部分:中国梦:13亿中国人的梦,第三部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第四部分:中国梦·新疆篇。该书是国内第一本解读中国梦的通俗化、普及性双语连环画。用中国梦的当代故事阐述关于“追求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生动事例,让读者通过简单、方便、形象的形式了解中国梦、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新疆精神的意义。

“我特别喜欢看这本画书,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梦就是由无数个千千万万的百姓梦组成的,我要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伙伴,传播新风尚,传递正能连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哈巴河县第二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张旭同学说。

据悉,县二小将通过流转的形式,让这些小册子在全校32各班级全部轮转一遍,让每个孩子明白“中国梦”的真正含义。

中国梦我的梦读书心得

近日,区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电视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该专题片分别以《辉煌历程》《共同繁荣》《手足相亲》《携手圆梦》为题,生动展现了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__以来,以______统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呈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生动局面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风貌。

《同心共筑中国梦》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发展历程为线索,讲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看完影片后,全体干部职工畅所欲言,积极分享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认为,该片用一件件鲜活的历史事例,一个个真实的数据和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向我们描绘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仆后继、上下求索的艰难历程。向我们呈现了各族人民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难,矢志奋斗,最终彻底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迎来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大家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国家发展好,民族团结好,人民生活才会好。纷纷表示,将立足岗位,以奉献社会为己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智力优势、资源优势、功能优势,拓展空间、搭建平台、打造品牌,团结引领统一战线各界人士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梦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起各民族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梦这个词汇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每个人对于“中国梦”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对于我来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对未来的愿景和奋斗的方向,是我的人生目标和信念所在。而对于我来说,“读书”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关于“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体会”的五段式文章。

第一段:读书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古国,儒家文化作为主要文化代表,一直深入人心。尤其在如今的大时代,读书已经成为人们认可的一个重要方法,已经成为了中国梦的实现之一,也成为了我们走向更好的生活的必经之路。因为只有读懂书中的哲理,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谋求一片天地。

第二段:读书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广阔的视野。

读书可以让人在认知和想象方面得到极大的拓展,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看到与其他封闭空间相区别的世界和价值,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自身的最好方式,为我们打开更多的路。如那就是我们在读《菜根谭》的时候,了解到当时朝道德游戏对于人们的限制性很大,而在《红楼梦》中,我们则感受到对人性和情感的丰富的把控。

第三段:不同的书籍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是不同的。

读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书籍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同的影响,她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例如,当我们读《巨流河》的时候,我们会知道湖南人真的不是好惹的,而看眼历史小说的话,我们又能够发现历史是如何在我们生活的轴线上转动着的。

第四段:不同的人在读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沦落。

每一个读书是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因此不同的人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在读书的过程汇总慢慢感受那些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才能够在我们的人生中真正的落下脚印。此外,有些时候,一些特定的内容会引起读者群体的共鸣,因此我们要想周而复始的阅读来发现对于自己而言更重要的那一段。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读书是实现我们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它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选择,因此对于我们而言读书是最好的朋友。我相信,在不断深入地阅读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也会不断深入地感悟我们的“中国梦”。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

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梦想。它拥有梦幻般的华美、纯洁和甜蜜;它是每个人心中最崇高的净土。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开学第一课》。

在“开学第一课”中,我看见了一位叫杨孟衡的哥哥,他被高压电电击双臂,失去双手,。

杨孟衡从小喜欢体育,但他失去了双手,有一次,杨孟衡知道可以参加残奥会游泳比赛,他就参加了,但是比赛排名是第九名,杨孟衡很难过,可是他没有放弃,他知道他不应该喜欢体育,所以他就用脚写字,今天,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他的理想大学,他被中山大学录取,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但是他真的做到了。

看“开学第一课”,我觉得梦想要自己争取的,就像房祖名哥哥说的“成功是失败不放弃”。只要我们不放弃,每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位绝代佳人,她拥有幽深的眼眸,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她拥有甜美的声音,告诉我们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她拥有纤巧的双手,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她拥有博爱的心灵,永远含笑相伴你身旁。请你也寻到一位属于你的佳人,将她拥在怀中,在月色下回忆她的美妙,承诺对她的付出,在她的指引下走向成功。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像旦周一样,让全世界的人有健康无病,我要向我的梦想努力,不放弃,一定会成功的。为了我的梦想,我要好好学习,孝顺父母,做一个有用的人。

让我们一起向梦想努力吧!

中国梦我的梦读书心得

《我的中国梦》是一本网络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选,全国广大网民用真实姓名在网络上讲述自己经历的真实故事。他们中既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豆蔻年华的少年;既有爱岗敬业的普通职员,也有勤政为民的领导干部;既有事业有成的老板经理,也有勤劳致富的农民兄弟;既有热爱祖国的港澳台同胞,也有真诚友善的外国朋友。大家都用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地记述和描绘自己的梦、家乡的梦、祖国的梦。正是这些朴实而平凡的梦想,才铺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读过这些文章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有一句老话,叫“人生如梦”,过去不太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时至今日,我才有了梦想成真的感觉,才有了亲身感受之后的冷静思考,对于一个民族,梦想是人民的期望;对于家乡,梦想是农村大变样;对于个人,梦想是人生的追求。历史证明,有了梦想和追求,社会才能有进步,个人才能有前途。

谈到梦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任人宰割。从那时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便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的中国心》这首雄壮激荡的歌曲,每次听到时都会不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它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家真正独立了,亿万中国人都将自己的理想自觉地熔铸到波浪壮阔地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执着地寻求祖国强盛之梦。想起那个年代,我们不怕苦、不怕累、拼命干、讲奉献。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也走了不少弯路。我们这些老人都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段历史,我们有太多感动、太多悲壮、太多艰难、太多荣耀,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作出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掀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斗转星移、春来秋去,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30多年来,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以崭新的姿态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千秋强国,我们的晚年赶上了盛世的中国是幸运的。当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发展腾飞与繁荣富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正如温家宝同志指出:“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与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我们也深信不疑,中国前进的步伐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正在崛起的中国,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向世人证明,21世纪是一个中国的世纪,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信心坚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一定会实现,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和灿烂。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

日前,随着众多语文教学名家参与编辑的100万份中国梦特刊免费发往各地中学以及读书征文活动专题的开通,由团中央学校部联合语文报社、中文在线共同开展的“我的中国梦”全国中学生读书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20__年11月29日,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刻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触动并点燃了每一个青年人内心深处“中国梦”的畅想。中学阶段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时期,只有从身体到心灵都格外强健、充满理想与追求的一代又一代中学生茁壮成长,才能托起真正的“中国梦”。

阅读积累人生经验,挥笔畅写青春梦想。“我的中国梦”全国中学生读书征文活动热情欢迎全国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踊跃参加,分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三个组分别进行创作投稿。为活动特别编辑出版的中国梦特刊,梳理了民族复兴历程,展示了我们国家各方面发展成就,并为同学们提供了写作指导。依托中文在线为全国所有中学生开通个人网上书房,免费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电子出版物,供同学们学习、交流和讨论。各省级、地市级团委学校部专题页面也将同时开通,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平台,展示中学共青团系统以“我的中国梦”中学生读书征文活动为载体开展学习宣传党的精神活动情况。

读书征文活动从1月10日开始至3月31日结束,新学期开学初各学校将要开展一次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交流读书心得。读书征文活动过程中涌现的优秀作品将通过网络互动展示,特别优秀的作品将有机会推荐发表、结集出版。团中央学校部要求,学校战线各级团组织要深刻领会为未来社会塑人的重要责任,引导广大中学生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寒假春节。

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

十八大的顺利召开,是中国政府换上新面貌,走出新姿态,创造新格局的一个开端。中国政府面临一个新的契机与挑战,同时考验着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发展的新动态和新面貌的格局转变,这不仅是中国一届领导人的转角,也是中国政府的转角,也是中国亿万群众的转角。

时光的流逝,党代会的召开,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阳光灿烂,安宁详和的幸福生活之时,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在斗争中,青年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是多么震撼人心啊!

在这历史的时刻,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应珍惜时光,珍惜青春,践行属于青春该做的事,不辜负大好的青春时光。有些人一直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但是,我要问:难道青春仅仅就只剩下这些了吗?青春可以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青春还可以是面对峰回路转,披荆斩棘,举步探索的毅力。青春不仅仅是一声声的赞美,它更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

作为当代大学生,肆意挥洒我们青春的地方应该是对祖国热爱的那一片净土。青春的活力不应该只在个人的物质享受上涂抹。更应该去广阔的天地,去社区,去广场,去公园,在网络上,用我们哪矫健的身影,阳光的笑脸,谦逊的态度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行动,去支撑起祖国的明天。

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中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和追求,而我的中国梦,就是通过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我经历了无数的成长和收获,也在不断探索中加深了自己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和体会,希望对于大家也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一段:阅读丰富多彩的书籍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

读书是我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通过读书,我不仅加深了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还了解到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和文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中国梦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概念,真正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了解世界潮流、关注国际局势、梳理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历史。通过读书,我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不同国家的制度模式、先进技术的应用,这些知识让我对于中国的发展路径和方向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第二段:通过读书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除了获取知识外,读书还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分析、推理、归纳,这些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快速地应对问题。同时,在阅读优秀作品时,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思想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

第三段:阅读经典作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阅读经典作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智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作品,为我们传递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也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道德典范。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加深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段:通过读书加深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规划。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在现实和未来中不断思考和规划。通过阅读有关未来趋势和发展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加以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路径。例如,我们可以关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了解他们的趋势和影响,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做好规划和准备。

第五段:总结。

读书是我实现中国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丰富的书籍,我不仅加深了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还了解到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和文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做了好准备。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阅读和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

在这众多内容中,我最喜欢而又感触最深的就是《从”东亚病夫“到世界体育强国》这篇内容了。这篇内容主要讲了,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我国140余人的代表团仅有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其余选手都在初赛中被淘汰了。因此,我国遭到了极大的讽刺——”东亚病夫“。但随后的几十年里,为了摆脱”东亚病夫“这个称号,为了实现体育强国这个梦想,我国体育健儿努力拼搏,各项体育项目相继在奥运会中获得金牌,渐渐地成为了体育强国。

在学溜冰之前,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在学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跌倒,我觉得要做一个教练并不是简单的事,我开始泄气了,想放弃,但当看到一个个比我小的孩子,也能跳跃在人群中,我鼓起了勇气,认真练习,成功地迈开了第一、第二步……通过不懈的努力后,我终于学会了。虽然,我现在的技术还不是很熟练,但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之下,将来我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溜冰教练。

其实,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我们中国13亿人的梦想就组成了中国梦。这些个人梦想在中国梦面前虽然是渺小的,但它就像一滴水,只有许多滴水组成起来才会是大海。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付出了,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乘着梦想的翅膀,努力去圆我们美好的梦吧!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仅仅读了本书的第一章,我便默默地长舒一口气,原本兴致勃勃的情感被截了一大半,本想放弃但又转头细想:今天这是教材上点明要读完的书,我轻轻地抚摸皱起来的眉头,无意中看到一段文字:朱光潜不光是读有趣的书,还要硬啃那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估计就叫做啃着啃着自然就啃出滋味来了。

读完整篇文章,似乎对乡土社会有所了解了。本书开头就注重写中国的乡土,后面转化为写乡土的中国,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点是感同身受的`,正因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统神话故事开始,到历代的引起社会轰动和反思的农民起义,都与泥、与土分不开。“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便能提示我们乡土社会以农民为荣。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便受“私”的影响,费孝通先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在《差序格局》这一章中,作者一步一步地推到“差序格局”,个体的行动在差序圈层中展开,呈现出自我主义的风貌,格局如同水面上放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构成了维系人际关联的道德要素。

“家”在这本书中意义非凡,在这本书中,“家”通常指的是父亲一系,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小家族”。家庭与家族有所不同,在中国社会的家庭关系中,重要关系是父子关系,是婆媳关系,然后才是夫妻关系。男女之间存在着鸿沟,中国人在情感上的矜持和保守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正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

在《礼治秩序》中,最令我感触深的话语便是:“残酷与否和合礼与否无关”。”礼”背后靠的是传统,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人们逐渐对传统愈发敬畏,而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追究,又带有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便形成了一个所谓的“仪式”了,所谓“礼”便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相比之下,法律是强行限制人的行为的,而道德是整个社会所支持的、默认的。

作者费孝通先生认为,薄弱的基础决定了农业社会不能建立强大的权力帝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也构建不出西方式的民主社会,乡土中国在人民实际生活看是松弛的,是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力的。在乡土社会,亦有一种发生在长幼之间很强的“教化权利”,该种权利保证文化传统的延续。

在乡土社会中,血缘关系决定了社会地位。在稳定的社会之中,血缘又推而广之为地缘。在群体内部,人们靠人情往来,这样就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稳定是相对的,但是乡土社会的变化极其缓慢。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标志就是人们由欲望转向需要,现代社会由于变迁迅速,作为文化事实的欲望已经不足以解释人们和社会的行为,这时“需要”就产生了。

在读完这本书的一刹那,我忽然读懂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但这一次也是略懂一二,希望有时间再啃第二次,第三次。

在这一次阅读中,我将乡土社会看作为现代社会的“亲兄弟”,也亦是其一面镜子。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儿时我不懂诗,初读了《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二为欧阳询楷书我多年珍爱,不想先生亦重。三为陶渊明不为人孰知的短诗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中国触动读书心得

《中国触动》——国际视野下对中国崛起的思考,作者张维为先生曾是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作者自1983年4月第一次出国以来,到本书完成(20xx年2月)已走访了106个国家和地区,其阅历之丰富可见一斑;此外,作者长期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语言翻译,频繁接触国内外高级政要,对于国际重大事件的剖析和认知亦有着其广阔和独特的视角。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置于世界之林,以朴实、简明、易懂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崛起这一不可避免的伟大事件。综合自己的认知和对此书的阅读,谈谈感想。

一是极力重视并争取全球话语权。20xx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此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一般认为这是为中国崛起做舆论铺垫,表明中国人民对于古老中华伟大复兴的愿望和决心。针对这一事件,舆论的意见并非一致,尤其是西方国家。诚然,中国的崛起会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美国、欧盟对此却解读为“中国威胁论”。至此,“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不绝于西方各大媒体,丑化、阻碍中国的发展。

然而事实是,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发展举足轻重。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欧盟部分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仍陷发展泥沼、印度俄罗斯等主要发展中国家通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反观中国,则较好的应对了危机,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应对方案,依靠投资的力量,稳住经济下滑态势,保证了经济增长率。4万亿投资的主要方向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铁路建设和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7.6%,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质量也在进一步提升。近十年来,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中,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上,例如国际反恐、打击海盗、消除贫困人口等问题上也大有作为。因此,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在世界和谐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正面,作用越来越重要。

西方世界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也就不难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仇视和恐慌,因此抛出了“中国威胁论”。这种荒谬论断居然还能在世界上大行其肆,反映了西方国家强大的话语权和媒体运用能力。我们不能任其泼脏水,坐以待毙,要用发展的事实成果坚决予以反击。因此,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非常重视全球话语权,并极力争取话语权。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人们的理解和支持、良好的媒体环境将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最大利器之一。

二是坚定道路选择和道路自信。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自清末鸦片战争以来,长达100多年间,处于世界强国的欺辱蹂躏,国家和民族没有尊严、百姓和人们没有尊严。仁人志士救国图存、救亡复兴的梦想从未泯灭过,经过长期的摸索,共产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共产党在中国成长壮大并带领全国人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中华民族再度矗立于世界东方。这一切成就源于党的领导,源于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追求和坚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崎岖坎坷,峰回路转,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革,我们依然在前进。80年代末期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尤其是苏联的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共产党依然坚定社会主义道路,顶住前所未有的压力,坚持改革开放。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人的一生,主要就是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前景会比较光明。这几步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甚至满盘皆输。”我们党在1978年的关键时刻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在90年代初这个关键的时期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路。1978年至20xx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9.8%,是世界同期的四倍,经济规模在30年内翻了四番,20xx年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早期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坚持成就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过程中,面对苏联解体前后政治危机,邓小平这位强势领导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后,不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抑或是国企改革,20xx年的汶川地震,抑或是全球金融海啸,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未放弃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选择与坚持。从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丰硕发展成果来看,我们自信,并且坚信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还会一直走下去。

三是坚持全面改革开放。中国本来也可能选择不同的路径,根据作者的分析,有四种可能性。一是“极左模式”。不改革开放,全面肯定和延续“以阶级斗争为纲”,朝鲜目前仍然走在这条道路上。二是“极右模式”。全盘西化,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中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后现代化的,政府与人们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处于贫困,国家陷于动荡,第三世界此类国家比比皆是,菲律宾是典型代表。三是“保守改革模式”。古巴曾在80年代初尝试市场化改革,但由于很快出现了投机倒把、贫富不均等问题,古巴政府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为主的状态;目前古巴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路,至今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四是“激进改革模式”。前苏联戈尔巴乔夫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苏联迅速解体、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之所谓“道路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于如何与时俱进的改革我们的制度,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走“稳健的改革道路”,即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的重点是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这种“经济改革优先”的模式虽然有利有弊,但它使我们的国家避免了大的动乱,国家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增长18倍,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

中国崛起,对我们青年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国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是非常有指导方向的意义的,但是在这竞争时代,若是安逸享乐,那就肯定不会有发展。20xx年,听的最多就是中国梦。中国人民的中国梦,需要每个清醒的我们去努力才能实现。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书主要著述了中国农村的乡土社会,以及蕴含其中的乡土文化。

《乡土中国》主要由十四个篇章组成,这十四个篇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而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在这十四章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乡土本色》和《男女有别》这两章。起初读到《乡土本色》这一章的时候真的觉得十分简练且完整精确的讲述了乡下人与土地的关系。《乡土本色》中有一句话令我有很深的感触: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地生活,像母亲对于她地儿女一般。这句话让我想到从古至今乡下人与土地都是紧密地联系着的,我们生于那片土地,并从那片泥土中长出,向下生根,向上发芽开花。绝大多数的农村人都是持着“生于斯,死于斯“的信念。他们都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情感。就像我自己的家庭一样,在我的记忆中打从我爷爷那辈起,就一直扎根在那片土地上。我父亲这一辈也住在与自己父辈相同的土地上。这么多年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至多是些建筑的变化罢了。而且,尽管我们一家人居住在城市中,我父亲依然会时时刻刻地惦记着老家地那一亩三分地。由此不难看出一个农村人对土地眷恋。对于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这一点我是再同意不过的。在乡村中,人家与人家之间极少有不相识的,并且在逢年过节之时还会互相上门拜访,哪一户人家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拿出来分享,大家都十分相熟。乡土社会绝对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社会,在其中你难以见到根本不了解、不认识的人。人与人之间哪怕没有血缘关系,熟识度也在世代中逐渐积累,就如同书中所说: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男女有别》这一章中,费孝通先生向我们阐释了乡土社会中感情的不激动恰恰好维护了乡土社会的秩序与规则,男女之间得以产生下一代,社会关系更加稳定,就如同《男女有别》中的那一句: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男女有别这一点,就是男女天生生理上的不同以及社会传统无形中赐予他们的不同,令男女之间的互相了解存在一个极大的障碍,这障碍恰好使得一个家庭中男女之间感情不易激动,私情被排斥。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这与现代社会的浮士德是十分不同的。乡土社会的男女有别使得男女之间的隔阂加大,使得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加固了社会的稳定性。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上看起来是有些许荒谬的,现代社会的男男女女对于爱情大多都具有美好的向往,若想让他们不去了解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两人之间的.隔阂,只是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失去自己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很不可能的。

最后说说本书中除了章节我最喜欢的段话: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起初刚刚看到这个比喻的时候觉得整个人醍醐灌顶,眼前仿佛出现了石子掉入平静的水面中所泛起来的涟漪。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很像儒家学说里孔子所说的的人与人之间是由近及远的,从自己出发,离自己最近的那一圈中的人是最亲近的,之后的每一圈都变得慢慢疏远,人与人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联系。因此我们会去推己及人。圈子是动态的,界限是模糊的,圈子是以人的个体为中心而非团队,圈子是有丰富交集的,在不同地时间不同的地点,我们的圈子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别人圈子里的位置也在发生着变化。这让我想到哪怕掉入水中的石子消失,但泛起的波澜也不会立马消失,就像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了,他的故事仍然活在认识他的人的记忆之中,他还有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直到最后一个与你有联系的人从世上离开时,你才算真正的离去了,这让我想起了电影《rememberme》。电影中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当他们活着的亲人将他们忘记时,他们才彻底消失。联系消失了,我们也就真正的消失了。那段话中的比喻非常有意思,不仅清晰地整理了中国和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社会格局与结构的不同,还可以让人联想到许多与之相关地话题,值得好好地研读。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是从结绳记事,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明朝的农民起义,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上学的时候,可能会说,因为有这门学科啊。那么对于既不需要考试,平时工作中也几乎不接触历史相关的我们,读历史又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首先前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后人的处事观点、对待事情的看法,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不止中国的人们,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后人会对他的思想这样的推崇。经过千年历史之后,仍然有着人们值得学习之处;读历史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知识,用于自己所专长的行业。说起前人的经验,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应该谦让的道理,那么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同样,后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谦让美德的故事。

通读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从夏朝到当代历史的更替是一个长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时间段。三位作者合著了这部书,相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我们之前学校中所学的那部分历史,有中国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史,却不是连贯性的,相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记忆是足够的。

三位作者简明,生动的描写,客观公正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作为对历史的读物,则不说值得关注,也不可错过。

中国历史读书心得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这富饶的大地上,我中华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我中华人名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中国历史》里面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尧、舜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治理水患以后,禹就决心要避免父亲所犯的错误,不能再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了。

所以他决定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来对付洪水——他采取“疏导法”。让大水尽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导,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三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经过,听见妻子在痛苦呻吟,儿子呱呱坠地时的哭声。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已经会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经十三岁了,跑过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离开,他也没法跟着回家去。

禹实在太忙了,他变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脚长出了茧,连腿上的汗毛都没了。不过,他终于成功了。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团结友爱,中华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一次灿烂!还有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别放弃,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中国触动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是否已经真正崛起、贪污腐败是否会导致亡党亡国以及中国为什么不实行“一人一票”式的民主等等问题,都是大家的讨论热点,各种观点在网络上和现实中激烈碰撞。近日正在阅读张维为所著的《中国触动》一书,觉得对厘清思路大有裨益。

张维为1983年第一次出国,二十多年间走访了106个国家和地区;他曾作为翻译陪同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也曾在国际组织中工作,参加了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作为研究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知名学者,他还赴多国进行学术访问。其中,尤为特别的经历是,他曾在80年代中期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一百多个国家地区的实地到访、学术视角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使他在书中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本书是他在走访百国后写的第一本书,20xx年曾以《中国触动全球》为题出版,20xx年出版的《中国触动》是前者的修订版。

作者首先以一章的篇幅纵览了他走访的这些国家,叙述了他在访问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作为铺垫,作者在第二章中开始讨论中国近30年来走过的发展路径,他认为,如果不是邓小平的主张和坚持,中国本来可能选择另外四种发展模式:

前两种是非改革模式:第一种是“极左模式”:不改革开放,全面肯定和延续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的思想,朝鲜目前仍然走在这条道路上。第二种模式是“极右模式”:全盘西化;菲律宾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而且在第三世界此类国家比比皆是:经济和社会结构式中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后现代化的,政府与人们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处于贫困,国家陷于动荡。

还有两种改革模式: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和前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古巴曾在80年代初尝试物价改革、工资改革和外贸改革,以及开放农民自由市场,但由于很快出现了投机倒把、贫富不均等问题,古巴政府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为主的状态;目前古巴仍然坚持计划经济,增加了有限的市场调节,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路类似。古巴至今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市场供应匮乏,主要生活用品都实行配给供应,政府对社会的控制非常严格,手机受到严格管制。戈尔巴乔夫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苏联迅速解体、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而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走的是“稳健的改革道路”,即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的重点是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这种“经济改革优先”的模式虽然有利有弊,但它使我们的国家避免了大的动乱,国家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增长18倍,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经过这些比较,作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方面,没有其它模式比中国模式更好。

在中国民主化进程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很鲜明。他认为,西方的民主社会演变顺序是:首先是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然后是市民文化和法治社会的建设,最后是民主化。在民主化的问题上,西方仍然没有摆脱“唯我正统,别人都是异教”的思维模式。长期以来,西方都在要求第三世界国家一步到位的实现民主化,这是不切实际的。“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这种民主形式是不是普世价值,还很有争议。……如果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强行在世界上推广你们的制度,甚至为此而不惜使用武力,那就过分了。”——作者对要求中国接受民主的西方学者如是说。

作者对中国现在实行普选进行了假设:“假设万幸中国没有四分五裂,没有打起内战的话,我们可能会选出一个农民政府,因为农民的人数最多。……但是连领导过无数次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主席都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一个农民政府是无法领导一个伟大的现代化事业的。”

他认为:民主不是西方的垄断和特权,新技术革命为民主提供了各种新的手段,其他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完全可以探索自己独特的民主道路和形式;中国应该超越西方狭隘僵化的民主观,推动符合中国国情、渐进而又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新型民主社会。

除了自豪于中国在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取得的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外,作者也对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作了冷静的分析,包括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生态恶化等。他认为,如果不去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能会自己打败自己;但如果自己乱了方寸,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国将不国了,也会自己打败自己;只要自己不打败自己,没有一种外部力量能够阻碍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最后,以作者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一个国家的命运就是这样,关键的几步不能走错。回头看一下中国走过的30年,不能说没有犯错误,有些错误不能说不严重,但是在最关键的几步上,我们走对了,中国也因此而赫然崛起。

“不管我们今天面临多少挑战,我们还是处在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候,处在近320xx年来最好的时候,而且处理各种问题的资源和回旋余地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冷静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继续在中国960万平公里的大地上推进这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现代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