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初中生评语 >正文

幼时记趣初中(通用17篇)

优秀作文是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能够让人受益匪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

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全体朗读。

2.生字词。

稚zhi藐miao鹤heg淚li怡yi凹凸aotu砾li邱qiu壑he庞pang。

3.实词积累。

余:我。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

观赏白鹤青云图。

三:神游山林之趣。

四:鞭打蛤蟆趣事。

作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全体朗读。

二抽查复习情况。

三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四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观察――联想――想象。

观察仔细:细察――定目细视。

联想丰富。

想象奇特。

六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动词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鹤唳之端。

拔山倒树。

幼时记趣作文

童年是花样的,如阳光射出的多彩,在单纯中沐浴出最真的乐。时光荏苒,年少的我渐渐长大,那些“乐趣”却停留于回忆中芳香沁心。

——题记。

小时候的我酷爱看古装片,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大侠,拥有称霸武林的绝顶武功和过人的天资,一袭白衣,孤身一人,行走于江湖之中,诛灭所有坏人,替天行道,面对那些被我所救的人淡然一笑,然后匆匆离去,从此江湖中留下一段关于我的传说……每当我幻想自己的侠客生涯时,便会不自觉的傻笑,因为这我也没少挨骂!

有时看到电视里的大侠在使剑时,我会激动地拿起吸尘器管跟着舞,准备充分的.时候,还会将毛巾被披在身上当披风,腰间系根红裤带,再挂上用纸做的玉佩,甚至是家里那把古董折扇也会带上。正式开始后,我便手持“利剑”手脚并用,从床上蹿到地下,从里屋跑到外屋,既敲门把手,又敲暖气管,再配上自己的解说词,那玩的是不亦乐乎!

我的童年生活就这样慢慢过去,慢慢留在心中。

现在,我不再迷恋武侠片,也不再幻想着当大侠,那些旧时和我一起玩的小朋友,有的也离开了那个院子。

当我以为自己也将忘掉这一切时,不经意间,它却又如此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原来,那些最简单、最纯真的快乐是如此深刻,伴随着我长大,在疲惫时给我力量,我想那些曾经的玩伴们也会有这种感觉吧。

初中生作文:幼时记趣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物外之趣”,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分别写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整合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播放童谣《找朋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触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急切兴趣。接着出示幻灯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播放课文朗读及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及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最后通过出示童趣图片及分发文章《钓青蛙》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升华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特殊句式;把握文章的总——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想象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语感。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象的思维方法。学情分析。

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模式图。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2

瓜洲镇中心中学。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藐强唳凹凸砾邱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故私拟强怡然徐唳拔鞭方之其以为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4][5]。

《幼时记趣》教案2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

《幼时记趣》教案

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

课堂展示:

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

(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2)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目标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x藐小x鹤唳x凹凸x

沟壑x庞然大物x怡然称快x

土砾x项为之强x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项为之强

3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5拔山倒树而来

明察秋毫:

造句:

庞然大物:

造句:

之1)心之所向

2)昂首观之

3)观之正浓

4)项为之强

5)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1)使其冲烟飞鸣

2)常蹲其身

3)神游其中而

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五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

1能张目对日x2必细察其纹理x

3定目细视x4见二虫斗草间x

5观之正浓x

1沈复,字x,x代作家,著有《 》。

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x,记叙了x,

x,x。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目标评估: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明确:(男生齐读)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附:板书设计。

沈复。

观蚊成鹤产生原因: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幼时记趣翻译

作者邮箱:tomato4526@。

第二单元。

单元设计。

一目标: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

4语言得体。

沈复。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全体朗读。

二生字词。

三实词积累。

余:我。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三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幼时记趣》教案

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物外之趣”,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分别写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整合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播放童谣《找朋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触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急切兴趣。接着出示幻灯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播放课文朗读及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及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最后通过出示童趣图片及分发文章《钓青蛙》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升华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特殊句式;把握文章的总——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想象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象的思维方法。学情分析

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模式图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

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 评论 3重点难点 评论

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幼时记趣 评论

活动2【讲授】幼时记趣 评论

(二)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四)正确朗读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活动3【活动】幼时记趣 评论

(五)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分段翻译

2、交流指正

活动4【练习】幼时记趣 评论

(六)总结,巩固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极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无实意。

昂首观之:代词,代指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被动,译为“……被……”

(七)作业设计

1、同桌互相翻译全文

2、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复述本文作者的相关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分析文章

1、齐读第一段,说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幼时乐趣的来源是什么?

(综述了物外之趣。客观:眼力好,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学习第二段,讨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心之所向 作青云白鹤观)

3、第三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4、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中的“山” 、“树”指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5、齐读全文

活动5【作业】幼时记趣 评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文章

2、观察身边的某件事物,思考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记录下来,明天找同学分享。

幼时记趣教案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

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

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幼时记趣教案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课时设计: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8、作业 :(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2)鹤唳云端。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通过四大板块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1: 诵读,整体感知.

2; 疏通文意,说译文.

3 研读课文.

4 拓展迁移.

幼时记趣,简介作家作品,阅读注释(1)

a)师泛读一遍,让生标清字音,注意节奏停顿。

b)领读一遍。

c)生自由朗读

d)学生齐读

0)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注;师去强调在文言文中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在读顺的前提下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

a)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b)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解决问题.

c )生说译文,其他同学订正.

d)师强调订正

e)自己对课文说顺文意.

(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既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检查其对文章的理解.)

a)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b-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d)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e)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a)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b)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c)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d)如何发挥你的想象力?

e)用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造句。

(此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单纯的课文中走出来,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本文记叙了三件物外之趣,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作者的物外之趣产生在于平时观察,想象丰富。这启示我们要多观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幼时记趣教案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

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幼时记趣教案幼时记趣课件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全体朗读。

二生字词。

三实词积累。

余:我。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三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

观赏白鹤青云图。

三:神游山林之趣。

四:鞭打蛤蟆趣事。

作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全体朗读。

二抽查复习情况。

三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四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观察dd联想dd想象。

观察仔细:细察dd定目细视。

联想丰富。

想象奇特。

六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动词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鹤唳之端。

拔山倒树。

作业:41页一二。

补: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散文家,著有《浮身六记》。

幼时记趣(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