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读后感 >正文

原则读后感(汇总21篇)

读后感是一种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和评价的文章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好看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原则读后感

经许多同行的推荐,在寒假我认真研读了《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这本书。我们当前的中往往缺乏连贯性,而且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也缺乏对于科学的宏观和系统的考虑,而这些对于孩子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从为什么需要大概念、支撑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大概念的选择、科学上从小概念到大概念、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教学这几部分来介绍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科学概念较为尤为重要,教科版科学每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课都有众多的概念,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前经验转化为科学概念,如何从小概念教学提升到大概念,这对科学老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学习经验包含科学知识也包含科学探究的理念。如何在探究活动和科学知识中寻找接合点尤为重要。所有科学课程的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教参中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于我们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思考和回顾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时如何寻求实证和使用证据的以及与别人进行的讨论在加深他们的理解上的应用。

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意味着学生是通过他们亲自参加探查来发展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集和运用数据来检验想法,并找到能最好地解释他们所发现的现象的概念。帮助学生获得不同想法可能比他们自发去解释周围的世界更有效。获得不同的想法的最好来源是对其他不同的想法进行讨论,以讨论和辩论以社会交往的形式来发展概念将更富有成效。

在这本书中,从小的起始的概念出发,接着发展到较大的,能够包含较广泛经验的概念,再前进到能够理解自然界物体、现象和互相联系的,更概括的、更为抽象的概念。在本书中有14个大科学概念需要去掌握。书中对于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出了建议,我们在教学大概念时,如何通过小概念去建构而不失大概念的内涵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教法,如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获得对新知的学习也更显突出。

《原则》读后感

读完《原则》这本书,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认清自己的思维盲区,以及如何做决策。读到这里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自己人生几个重要阶段做决策的过程,从现在的认知来看,大多数如工作方向、买房、投机投资、生小孩等等的选择显得犹豫、盲从或者轻率。当然以当前的认知去审视过去的事情显得有些荒诞,但我认为《原则》中阐述的科学合理的决策过程其实可以很早学习并实践的。每当想到这里,心里就不免有些懊悔。

人生就是做一个不断做决策的过程,决策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质量,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能降低犯错概率、实现最好效果的决策规则与系统。

但是大部分日常决策是潜意识过程,优柔寡断的人显得犹豫、缺乏主见的人过于盲从,感性冲动的人显得轻率。本书阐述了作者做决策的宝贵经验,就是用系统化、可复制的方式把所有决策做好,同时还能以非常清晰准确的方式描述决策程序,从而让处在同样情况下的任何人都能做出同样的高质量决策。

首先说明的,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

人是容易被情绪所左右的,我们容易在情绪冲动是做出决策,而这往往不是好的决策。

另外我们了解到的东西只有能够真实、丰富地反映相关现实,才能做出更好决策。所以在了解过程中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向可信的人请教,始终是有帮助的。许多人在情绪上不愿意这么做,而这个会妨碍他们了解现实,做出更好的决策。始终提醒自己,至少听一下某种相反的观点,永远没有害处。

接下来简单、高度概述说明,决策过程分为两步:

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确定行动计划『如何做』,这需要反复权衡不同的可能性,以设想如何实现复核你愿望的`目标。

很多惨痛的糟糕决定,都是由于决定者未能权衡后续和再后续的结果,而当你最初做出的劣质决策印证了你的偏见时,决策的不良后果就会尤为致命。在提出疑问和探寻事实真相之前,永远不要看到一个选择就定下来,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好。为了避免自己坠入这个陷阱,建议习惯自问:我了解相关情况吗?我已经掌握了决策所需的所有知识了吗?经过一段练习后,你会自然、心态开发过地搜集所有相关信息。但是必须多过不良决策的第一个陷阱,就是现在潜意识驱使下做一个决策,然后挑选与决策相符的数据。

如何将了解和分析做好呢?这本书阐述了几个方面即: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综合分析变化的形式、高效分地综合分析多个层级。

找到可信且对情况了解全面的人,虚心请教了解信息。相反请教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不如找不到答案。

这是没有主见的人最擅长做的一件事情。观点很廉价,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和你分享观点,许多人会把观点表述为事实。需要有主见的你区分观点和事实。

在生活的所有方面,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似乎很大,回头看则不然。所以你应该跳出去看到全局,有时候可以过一段时间做决定。

例如,在选择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时,你倾向于时间证明的经典还是最新的轰动性作品?在我看来,选择最好而不是最新就是更聪明的做法。

一个『点』只是来自一个时刻的一条数据,你综合分析的时候始终要看到大局。就像你需要区分大小、特定时间和总体规律一样,你也需要知道从每一个『点』能得到多少知识,而不是高估其重要性。

80/20原则,并明白关键性的『20%』是什么

从20%信息或努力中得到80%的价值,一旦你了解了做出好决策所需的大多数情况,你就不必再陷入不必要的细节中了。

完美主义者花太多时间关注边缘性的微小因素,影响对重大因素的考虑。做出一个决定时通常只有5—10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重要的是深入了解这些因素,而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后,即使研究重要因素,所产生的边际效益也是有限的。

了解和分析做好了后,如何做好决策了?

最重要的是综合分析现实、理解如何行动的最好工具是逻辑、理性和常识。

不幸的是,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受到较低层次大脑的控制,这导致劣质决策,而他们不自知。如卡尔荣格所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成为命运。』更重要的是,当多人合作时,决策应当基于证据、符合逻辑,否则决策程序将不可避免地被最强大而不是最明智的成员主宰,这不仅不公平而且质量较低。

以上是看完了这本书,我对如何做决策的总结和思考,理论框架已经形成,接下来需要不断实践的时间,反思和总结,使之成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原则的读后感

初识《原则》这本书,在京东管理类热销榜上。翻一遍目录,深知有用、大有所用。

后来一次忘带纸质版,上微信读书搜寻,名为《原则(罗振宇跨年演讲推荐)》。故又特意去看罗振宇跨年演讲,这是第二次认识《原则》。不能不说,罗振宇的演讲带些许喧哗取宠,但不妨碍带来一波崭新的思维。

罗振宇道:《原则》呈现了一个用“人生算法”驱动的生存方式,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说得更简单一点,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

“人生算法”,我更乐意直白称为套路。这是人生的“公式”,不假思索做出更高概率的正确决断。我们有经验了,没有总结,没有套路。我们有经验了,有总结,有点套路。但记得一句话“你现在所经历以为跨不过的槛,之前或者已经有千千万万人经历过”,看瑞·达利欧跨过的经验,去总结,大有套路。

这不是对普通人虚无的成功学或鸡汤,毕竟瑞·达利欧和史蒂夫·乔布斯一样,没有比尔盖茨的ibm高管妈妈、马化腾的国企总经理爸爸、马云政商关系浓厚的艺术家族背景。他们都是真正白手起家,而区别在于瑞·达利欧把经验总结出来给世人,史蒂夫·乔布斯只留下了曾经极致的苹果。

因此,这部书对我来说是一个现实导师。记得好几次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翻一翻,豁然开朗。“相信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打造允许犯错,但不容忍罔顾教训、一错再错的文化”

我不相信努力越大就收获越大,那样的话我去搬砖能搬出世界首富。当然如果不努力,连搬砖的机会都没。而我坚信正确的方向、适合的套路是成长关键。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有了套路,相当于有了减少跌撞的“捷径”。

一生碌碌无为可怕吗?那一生都在努力仍碌碌无为呢?

《原则》提供了一套逻辑严密的、可执行的套路,瑞·达利欧希望大家要么不努力碌碌无为,要么努力并可以实现一点人生价值。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遇到需要做出决策的现实。我们停不下来,也无法避免与之相遇。我们只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

《原则》读后感

达利欧认为,我们可以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生活、管理、经商和投资,并将其系统化为一系列原则。《原则》一书阐述了他的原则的两大基石——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并介绍了以此为基础的创意择优,以及基于可信度评价的决策机制。在书中,他总结500多条原则,不仅帮助我们保持开放心态,更是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起到了指引作用,带领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站位高水准高效率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原则》,结合我当前工作实际,我认为正如机器,人也是可以向机器一样去选择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推动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完美生活。结合《原则》和工作履历,如今担任深圳分公司分管市场工作的副总兼东莞公司的经理,原来我也一直有着自己的原则。

一是群力群策创意择优。十双筷子抱成团,同理齐心协力才能效益最大化。工作中应善于利用团队力量,充分调动个人能量,通过集中座谈、分片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促进个人坦陈自己最诚实的想法,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等想法,敢于正面分歧、理性思考讨论,提高辩论质量,集思广益、拓展思路,择取最优决策实现团队效益最大化。

二是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求真、透明,即还原本真看实质,抛除杂志理性抉择。当我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需要做出抉择时,坚持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找到解决问题最高效的办法,赢得效益最大化。譬如工作,达利欧再次使用他的“五步流程”方法:

1、设定清晰的目标;

2、找到妨碍目标达成的.问题;

3、诊断出机器的什么部分(那些设计或哪些人)运转不正常;

4、设计修改方案;

5、采取必要的行动。

五步流程方法是达利欧认为的人的进化过程,也是他所认为的,我们达成目标的过程,在他看来,人生就是沿着这样一连串“五步流程”向上的过程,而我们需要在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原则里找到适合现阶段的原则。

三是保持激情高效工作。激情,是高效工作的润滑剂,是完美生活的助推剂。达利欧在《原则》中从打造好的文化;用对人;持续改善你的机器,也就是持续改善你的公司三个方面讲述了每个模块的小原则,达利欧的文化原则、用人原则、机器原则,加起来就形成了他的工作原则,而最核心的目标是:让最好的想法能够胜出,奉行的是“想法的精英主义”。

我们东莞公司有些自己的主体文化、规章制度、考核体系等等,而这些就是原则,工作中应该考虑这样要求的根本在哪里,而不是埋怨要求的不合理。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公司考核的存在有公司考核存在的道理,我们需要的是去践行去维护去奉献”,我认为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因为总公司这样考核我们,我们就按照考核标准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司效益最大化。同样道理,只有在原则里工作和生活,才能充分享受奋斗和成功带来的欢乐。

通读《原则》,我仔细将自己的原则系统梳理成自身系列体系,团队适应个人,工作适应生活,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持原则不松懈,善于取精华去糟粕,总有一天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路欣赏最美丽的风景。

《原则》读后感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更远、更清晰的欣赏风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我国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

请挑选您读过的印最深刻的书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读后感的写作,是在“读”的基础上再写感悟,而且重点在于“感”。因此必须对所要感悟的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然后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来谈感悟,或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细节,一个主题,一种写法,甚至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对作品的阅读深入而细致,避免断章起义。但是在以往学生的读后感中,存在一个通病:读后感中“读”的内容多,停留在对原文的复述的层面,而“感”的内容过少,这就容易给人一种舍本逐末的感受,因此写读后感的时候对作品内容的再现需要简明扼要的概述。

俗语曰:“一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需要同学们对作品有个性化的感悟,而不能泛泛而谈。要想写出的读后感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感悟,这就需要同学们有的放矢的来写,避免写起来看似有感而发,实则一盘散沙,尤其是中学生作文,面面俱到的把握作品能力相对而言还是有所欠缺,更要选准好角度来谈感悟,一方面有利于行文的主题确立,也有利于避免与他人写过的读后感产生雷同感。

“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读后感的重点既然是同学们读过作品后的个人感悟,那么读后感中就需要有同学们的内心真实再现,也就是读后感中要融入自我,比如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读过作品后对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感触,或读过作品之后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思,正如“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这样的读后感才显示出同学们的真情实感。换句话说读后感就需要把同学们的“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感悟深情的写出来,而且有时还要有敢于解剖自己的勇气。

以“我读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一本书的书名,将题目补充完整。

当年通过我一位在浙江德清教书的同学推荐他们同事班上的一篇作文,我在修改过后,同时发表。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浙江德清蔡淑萍书桌上,放着的依然是那本曾经让我心甘情愿痛哭流涕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象是在等待什么,情不自禁,又再次怀着沉重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陈旧泛黄的纸张似乎是在向我倾诉着回忆。故事的内容、人物,并不复杂,贯穿着带有些独特京味儿的黑色幽默,林岚,性格开朗的女孩,有最好的`朋友闻婧和男朋友顾小北,可与顾小北分手后,美女姚珊珊又介入他们之间,林岚因此认识了陆叙,可陆叙却是林岚好友闻婧的意中人,本该是纯真的友谊却演绎成三角恋的纠葛。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正是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笑着开始了小说的阅读,翻完最后一页,却不得不悲凉地轻叹:青春原来如此沉重!青春梦中,有单纯,也有轻狂,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失去了最美好的青春也就意味着悲凉。美丽的梦想,似乎经过一个轮回,还只是个梦想。我想一个人从潇洒的青春,最后到无奈的人生,为什么呢?不懂得珍惜!我想到了我们的青春,想到了我们身边的少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男女同学,彼此你来我往的传递一封封甜言蜜语的情书,可是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深深地感到:青春是值得珍惜的,而不能肆意的放纵!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是我们还处在懵懂的少年,我们怎么能经受住爱情的洗礼?其实友情也一样伟大,一样值得书写,也是《梦》这本书让我懂得:真正的友情是彼此最真诚的目光——信任与关怀。倘若那段原本轻松快乐的岁月多了些沉重和磨难,我们无需责备生活,也无需再责备自己。因为生活就象连续剧,有精彩的瞬间,有落魄的时刻,然而再多的哀愁和烦恼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因为我相信,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我想这应该就代表我对生活多了一份理解与诠释。但愿我的同龄人喜欢《梦》这本书的,是因为它让涉世未深的我们明白了友情的可贵。合上书本,阳光依然是那么明媚温暖,沉醉于书海中的我,已经走了出来。

点评:《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描写了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他们的友情,他们的爱情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在的很多中学生,就喜欢看这样的小说,因为他们也懵懵懂懂的希望得到爱情——早恋现象,然而本文的作者在再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却领悟到友情的可贵。因为中学生还是难以承受爱情之重。可以说这篇读后感写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具有个性化。

《原则》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叫雷·达里奥(raydalio),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根据福布斯的统计,他也是全球最富有的100位富豪之一。他创立了一支叫做“桥水(bridgewater)”的对冲基金:这支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1600亿美元,换算过来差不多有一万亿人民币,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达里奥本人被称之为“对冲基金教父”,媒体甚至管他叫“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

全书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他个人奋斗史的介绍,第二部分是他总结出来的人生原则,第三部分是他总结的工作原则。后两部分的人生原则和工作原则,大大小小的原则加起来有几百条,主要以清单体的形式呈现,每条原则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我的历程”叙事结构整体参考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学巨作《千面英雄》中英雄旅程的几个主要阶段。

启程:12岁买了自己的.第一只股票—东北航空,大赚一笔,误打误撞进入资本市场。

启蒙: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进入大宗商品交易领域,逐渐积累经济和社会资本。

考验:对自己过于自信,在看衰宏观经济的情况下,投入所有的资本,最后公司倒闭,个人的财务状况也出现严重危机。但他挺了过来,吸取教训,重新开始,一步步逐渐将桥水打造成全球巅峰的对冲基金公司。

归来:回报社会,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包括通过“原则”这本书把一生的智慧传承下来其中的考验阶段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只有经历过绝望,重新认识自己,才能真正的走向伟大,成为英雄。就像stevejobs在回顾1985年其被苹果解雇的经历时说:“那是一剂苦药,但我猜患者需要它。有时生活会给你当头一棒。不要失去信念。我确信推动我不断向前的唯一动力,是我喜欢我做的事。”生活原则这里谈谈书中总结的生活原则,也是跟我们自身的成长比较相关,有思想上共鸣的。

生活原则共分成五个部分,逐步展开。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分别是:明确目标;找出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规划方案;坚定地从头到尾执行方案。这套框架可操作性高,对于分解目标很有帮助。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在上面的五步流程里,我们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来发现自身的盲点,这时候就需要做到投保极度开放,对各种不同的意见持开放态度。这里列举了一些做到头脑极度开放的思考和建议。

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特性,通过相互合作,让合适的人各司其职以支持你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学习如何有效决策:最终的决策还是得靠自己,这里列举了一些有效决策的方法论,包括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高效的综合考虑各个层次等等。工作原则工作原则更多的关注与如何管理企业,实现企业最优效率的运转。个人感受并不深刻,这里不再展开。

痛苦+反思=进步这些原则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去提炼适合自己的原则?这一切原则背后的核心观念主要是:痛苦+反思=进步。正像卡尔荣格所说:“人需要困难,这对健康来说是必需的”。把每一次痛苦和跌倒都当做学习的机会,不要逃避困难,要主动去迎接困难,从痛苦和失败中学习,总结失败的原因并提炼成原则,作为下次碰到类似问题的指导思想。只有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迭代学习,不断进化,才能实现快速的进步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且像长跑者忍耐痛苦去体验“跑步者的愉悦感”一样,通过这样的持续锻炼,你会逐渐养成习惯,不再畏惧犯错,而是享受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如何践行原则这本书更多的一种内功心法性质的存在,并不是对每一个都适用。毕竟作为曾经创建并管理世界上最大规模对冲基金的ceo,对于人生,对于世界,有着超越大多数普通人的深刻认识。因此,很多瑞认为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够领悟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合理的运用。更多的是启发的作用,抓住其中的核心观念:1、生命就是持续进化,2、痛苦+反思=进步。

从自己的经验,失败和痛苦中总结出适用自己的原则,不断总结和进化。换个角度去理解,我认为大脑是可以被改变的,或者说思维方式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是可以进化的。这点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都有非常多重要的发现,比如像caroldweck的著作mindset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了一条教训,创建了一条神经回路,但是不久就遗忘了;通过原则的方式,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这个神经回路,从而把这种思维方式固化成习惯,实现头脑的进化。这才是原则的真正意义。

《原则》读后感

瑞·达利欧,作为一位金融界具有影响力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三十年来,领导着桥水基金公司,叱咤风云。与他惺惺相惜的挚友乔布斯一样,他曾有一段时间痴迷冥想,都拥有超强的创造力,可以在一次次的重大错误中,不断修正学习,让自己进化。而《原则》,正是他对过往经历的生活和投资的普遍性指导。整个下午,我都试图在和瑞·达利欧“隔空”对话。

人类如此渺小,无论如何努力和勤奋,对世界有多么准确的研究,他说,你都不能够真正预测下一步真正会发生什么,这被称之为“不确定性”。没有防守的进攻,在全球外汇市场和债券研究中就会变成赌博,“不确定”性已经让他的好几位最富有的朋友彻底破产。达利欧本人也曾经两次破产,到最后公司只剩下他一个人,但得益于原则,总能像不死鸟一样经历“凤”凰涅槃重生。在他看来,如何建立防守机制,形成一个应变的操作系统,这也被称之为“原则”。

在达利欧看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生物丛林中存活,必须不断进化。资源从来都是有限的,20%的人掌控着80%的资源并非偶然。无论哪一个领域,总是有一小撮人,特别优秀,他们就是制定并主宰各种规则的英雄。例如达芬奇、牛顿、富兰克林、爱因斯坦、丘吉尔、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等。于当下的中国商界,此现象更甚,风投市场红杉资本基本能够在每一个大的趋势赛道精准布点;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巨头,在各个细分领域取得霸主地位,强压着中小创公司变成阿里系、腾讯系;华为专注电信领域的研发,挖了足够深的护城河,难逢敌手,这些都不是偶然。

细细品读之下,你会发现,作为一个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在他相当长的财富自由之后,金钱已经不是他的唯一诉求,他在追求一个快乐的人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试图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他对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具有超高的额外兴趣,并尝试和各个领域的专家交流,以获得充分开放的心态,而后者,正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业成功的法宝。

世界的能量相互守恒,没有人能够持续“占有”任何一笔财富,包括,瑞·达利欧。作为一个动物性存在,人,需要有一定的金钱来购买生活资料,并以此维系自己的生命。因此,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一旦越过标准,就会越来越变得不重要。我一直认为,金钱,于五行之中,不仅属金,也属水,一时拥有,然后可能转瞬即逝。

昨天,5月10日,李嘉诚先生正式退休了,众所周知,香港长和系创造了资产神话,让他一度成为了华人首富。可以想见,几十年来,他个人拥有财富的数量,是何等的`巨大。也许很多人羡慕他拥有的巨额资产,可事实上,他亦不过是一个凡人,世界是如此的奇妙和伟大,这一丁点的财富,在世界发展的长河中,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艳羡他创造的财富,不如尊敬他的为人处世价值观。一位90岁的老先生,几乎没有休息过,一辈子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中,最终捐赠了大量财富用于教育和医疗,这真的很让人尊敬。我想,李嘉诚先生一定是看透了金钱的本质,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聚集在他身上,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也。所以,人心真的特别奇妙,往往一个思维转化就能改变一切,一旦对某事某物看破,就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了。

达利欧认为,除了财富之外,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极其重要。我们要先学会和自己相处。让自己不管有没有财富,而变得快乐起来。许多人有这种危险,拥有了财富,却并不快乐。许多人为了汽车、房子、游艇、江边豪宅等等,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一旦拥有,却不一定快乐,实乃可悲。

站在平视而不是仰视的角度来揣摩达利欧,我会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他满足了吗?到了人生的晚年,他还想干什么?他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了吗?没错,他管理着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1500亿美金资管规模),他的团队拥有最优秀的人才,他设计了流水线式对冲基金的管理流程。可以说,这么多年以来,他被各种各样的鲜花和掌声簇拥着。但他筋疲力尽,而且不能够专心,自言虽然每周工作80小时,一边管理着资产,一边管理公司,仍旧不能在最佳状态,时间远远不够。显然,他被束缚住了。人终究要考虑清楚,你到底是将工作视为什么,是驾驭它还是成为它的奴隶?是享受它,还是被它牢牢地束缚?也许,从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上,达利欧并没有达到最佳,缺乏一些中国佛道的超脱。

合上全书,画完感触文字的最后一根横线,一次关于自己、人生的透彻反思就暂且告一段落。想想,人若常以《原则》为矢的,置“身”于其中,然后自省自励,等再次抬头看这周遭,必将恍如隔世。

原则读后感

《原则》这本书,先是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朋友推荐,后看到不少大佬写的读后感,如傅盛《要么进化,要么去死》,《开放比勤奋重要》,傅盛从个人与企业进化的角度切入,阐述读完此书的收获;如徐新在《微信支付为何能在短短两年内打败支付宝》的演讲中提到,读完《原则》如获至宝,认为整本书几乎都在写进化,探讨如何在人生和工作中做出最好的决策、并且践行每天冥想和项目决策全过程录音。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认为,人生最大的捷径是读好书,好书自然引发人的关注和思考,特别是贵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由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进化为管着1500亿美金的基金掌舵人,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结集而出的《原则》,这本书介绍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分享了作者工作、生活原则,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如何将工作与热情结合起来,如何做出创意最优的决策。

时间如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我们无法回避,也无法停留。有些人从最开始的不出色,历经岁月打磨慢慢进化的越来越牛,大部分人在漫长一生中被环境所改变,最后乐于接受。

我们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小宇宙,打造一条日有所进的进阶之道,与这个热闹的世界相处而又不迷失自我。我们的世界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个体也就是自己;第二部分是他人;第三部分是除人以外的世界,如动植物、自然界、天空,星球等。自我、他人与外部世界构成一张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野八荒,我们究竟能站在哪取决于我们的进化能力。

一、找到兴趣所在,在成功-失败-成功的循环中开启跨越之旅。

作为个体,我们的出处没有选择,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达利欧出生在美国长岛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爵士乐手,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达利欧由于机械记忆力差,对大多数老师认为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较差,直到达利欧上了大学,才开始了跨越门槛之旅,达利欧喜欢市场,主修金融学,学习冥想,在几乎以完美的gpa成绩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在与全世界绝顶聪明的人做同学的期间,达利欧对自己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直至创办桥水-一个听起来很响亮的名字“在不同的水域之间架起的桥梁”。

桥水基金创办于两居室公寓,最开始三个人,一位是与达利欧经常合作的打橄榄球的朋友,一位是看上去很棒的女助理。这和大多数创业团队起始之初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甚至可以说最大的不同是,创业之初,达利欧把建设“有意义的工作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认为把赚钱作为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工作是指可以全身心投入,找寻到使命感的工作,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团队成员真正互相关心和互相支持,赚钱只是附带结果。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系统,通过计算机把血战归来的经验积淀成有桥水特色的工具,避免做决策时人类情绪变化带来的起伏,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断优化。

桥水基金的发展同样不是一帆风顺,在经历了最开始钱好赚扩充团队的发展阶段,达利欧迎来了1982年判断错误所导致的人生最惨重的失利,墨西哥债务违约后,达利欧的判断是经济将走向崩溃,但出乎达利欧意料之外的是美联储大力刺激经济,使得通账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加速,美国迎来史上最繁荣的无通胀增长的大牛市。判断错误的反向操作导到达利欧退回到原点,付不起共事同事的工资,以致他们一个个离开。

在经历痛苦的失败后,达利欧改进了工作方法,利用计算机和算法来分析海量的经济、市场数据、历史数据,并通过持续的模拟训练来完善算法,这是否是最早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不得而知,但基于通过海量数据训练的越来越聪明的这套系统,桥水基金迎来了复兴,重大客户纷至踏来,世界银行养老基金授权其管理美国国债账户,美孚石油和辛格公司等重量级客户授权桥水管理巨量资金,桥水逐步发展为全球表现最优秀的美国债券管理者。

二、构建生活与工作原则,开启进化之路。

在经历各种波折甚至起死回生的起伏后,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提到,要学会从更高的层面来复盘和总结,最初碰到困难,显得非常重大且十万火急,像是某种独特而又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在积累了更多经验后,把每次遭遇的困境视为“类似情境的重现”,能以更平静、更严谨的方式应对。

人的一生中常常面临无知,在无知的环境中如何选择,关键点没抓住,差别可是千里万里,如何在每个关键点做到选择的创意最优,开启正向循环的进化之路。我们得学会找到那些对事物及对人影响的规律,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

《原则》的读后感

通过学习作者瑞·达利欧编的《原则》这本书,使自己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其中的各项管理原则和生活原则使自己收益颇丰,在今后的的工作和生活中,自己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并从以下几点进行提升自我,达到新的高度:

因为我明白了,想要拥有一个成功的生活,我们就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改变世界还是享受生活,或者是两者相同时兼得。我其实想要两者兼得,既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世界做点贡献,同时又能享受生活,因为我想要的是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享受生活的过程就是在工作,在工作的时候就是享受生活。像作者瑞·达利欧在书中描述的自己一样,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失败后,我至今仍然害怕跌倒,但我会去思考这种痛苦,怎么产生?怎么由来?如何解决?下次还会不会再犯?通过这次跌倒,有没有学到什么?看到瑞·达利欧说他自己基本上已经走出为了犯错而痛苦的阶段,在享受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努力学习到的本领。

在同他人沟通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向他人学习各种知识,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多从同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便于能够尽量减少工作量,从而使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不同的人看待同意事物的方式是有差异的,有人关注整体,有人关注细节,有人是发散思维,有人是线性思维。并在于阐述哪种方式好,哪种不好,只是个人必然存在某种倾向,而在对立的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看的角度不同,如果不能保持大脑的开放,可能会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对的而造成冲突。因此在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保持一颗极度开发的大脑,要多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多学习他人的长处为自己所用,不要钻牛角尖,多思考多学习,这样才能够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获得共赢,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书中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当遇到困难或挫折能够继续坚持,总结再出发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各个方案的探讨、沟通确定都需要一个过程,当方案确定下来去实施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困难,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一定不能够灰心丧气,最重要的时候能够理性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和相关人员沟通,确定更优的解决方案,重新评估后再去实施。

每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好,要想把工作做的更好,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认清自我,结合工作规划和需要,积极挑战自我,提升自我,只有在能力和知识积累上取得了突破,我们才能够把工作做的更加的卓越。

(1)有明确的目标。

(2)找到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问题。

(3)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做一些必要的事实践方案,实现成果。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一定会多学习各种原则,结合自身情况,形成自己的原则、标准和准则,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获得新的突破。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宗旨,标准,行为准则。我们可以考虑下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原则,可以独立的思考下自己想要什么?事实又是什么?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然后制定切合自己的原则。

《原则》的读后感

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机器,主要由两组部件构成:文化和员工。二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因为机构的员工塑造了机构的文化,而机构的文化决定了选用什么样的员工。优秀的机构拥有优秀的员工和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员工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出色的能力。优秀的文化不掩盖问题和分歧,而是公开妥善解决,喜欢让想象力驰骋且愿意开创先河。

首要原则是打造良好的文化。

要营造一种允许犯错,但不容忍罔顾教训一错再错的文化。意识到错误是事物演化过程中的自然连带部分。不要纠结于一时的成败,要放眼于达到目标。要观察错误模式,判断是否因缺点而引起。记住在经历痛苦后要反躬自省。知道哪些错误可以接受,哪些错误无法容忍,不要让你的下属犯不可接受的错误。

第二大原则是用对人。

之所以要用对人,是因为用人不当的代价高昂。要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要记住人与人存在差异,认识不同、思维不同使不同的人适合不同工作。对待你的团队要像体育界管理者那样:没人能靠一己之力单独取胜,但每个人都必须战胜对手。出色的人不容易找,所以要想着怎样留住人。找人不仅是干份具体工作,你还要愿意与其分享你的生活。考虑薪酬时,要提供稳定性也要让人看到机会。要记住维系伟大的合作关系,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体贴和宽厚。

为了恰当地用对人,还要持续培训、测试、评估和调配员工。要懂得你和你的下属将经历个人成长。要准确地评价人,不做“好好先生”。严厉的爱既是最难给的,也是最重要的爱(因为它很不受欢迎)。要知道了解人们怎样处事和判断这种处事方式能否取得好结果,这比了解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

瑞·达利欧将做好桥水基金的方法总结为《原则》,涵盖生活、工作、管理等方面,林林总总,你总以为成功有秘密,读完你可能发现成功道理大致相似,其中不少你也听过,觉得不过如此——但说到,并且做到,这才是成就瑞·达利欧的秘密,这才叫原则。

《原则》读后感

在达利欧看来,人生由三个阶段组成:在第一个阶段,我们依赖其他人,我们学习;在第二个阶段,其他人依赖我们,我们工作;在第三个阶段,当其他人不再依赖我们也能取得成功、我们也不必再工作时,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生活了。中国有句话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应该就是这样的状态了吧。

达利欧认为能取得成功要素最重要的是桥水的'文化——通过极度探寻真相和彼此间的极度透明追求工作与人际关系两方面的卓越。

达利欧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社区,在这里,你们始终既有权利也有义务去理解事物;一个进程,让你们在分歧中进步,即真正的、运转良好的创意择优。我希望你们思考而不是跟从,同时要认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自己也有缺点;我希望帮助你们尽可能得到最好的答案,尽管你们可能并不相信这是最好的答案。我想给你们极度开放的头脑和创意择优,这将让你们不会师心自用,而是接触世界上最明智的人,以帮助你们为自己、为社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我想帮助你们所有人好好拼搏,不断进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原则》读后感

《原则》这本书在年初很火,一直打算看一下,最近终于将本书提上了阅读日程。说实话,看完后并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有收获但与之前的期待是不符的,原因应该是目前的我还没有亲身的实践体验,而且也不会立马去用到书中的原则。

这是一本手册,作者瑞?达利欧作为全球知名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将一生中生活和工作中的原则进行了记录和总结,桥水公司以这些原则为基石,参考、学习、执行和监督。作者在人生的晚年阶段将这些原则公开,希望能给世界带来帮助。

随思

这本我读起来还是有点无聊乏味的,就像在读一大堆的公式定理,这很大一个原因是不太适合现阶段的我。因此不能一味追那些经典好评的书籍,适合现在的自己的书就是好书,能有收获的书就是好书。

作者如此强调原则,与作者的「把做事和投资决策的方法转化成计算机算法」强烈信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极度透明和极度公开也是希望增强公司成员的确定性,减少不确定因素,毕竟是做对冲基金,一点差错就可能导致倾家荡产。相比当下重视相关性而忽视因果关系的机器智能,作者偏爱强调强因果关系的专家系统,这也是其经历和行业所决定的。

结合自己的情况,说一些自己的感触。

当你开始建立自己的原则,并在人生历程中不断调整、加固,慢慢你就会塑造出你自己,你自己和他人都能更好地认识你,帮助你更好的做出决策。

以前面对质疑和批评,总会本能地抗拒和拒绝,希望以后以更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去对待,不要过分在意所谓的面子和自我虚荣。

建立一种坦诚的文化,出问题时及时找到错误去修补,并找出如何避免再次重犯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去隐藏问题。

《原则》读后感

《原则》这本书是比尔盖茨推荐的一本书。而且在世界上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喜欢读书的我自然也想读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首先介绍的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他的父亲经历过美国大萧条,抗战和朝鲜战争,在战场上的磨练,让他的父亲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同样这种性格也影响了作者。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在成长过程中,不会越来越容易,只会越来越难,因为你要挑战的东西越来越难。正如对于某项运动来说,一个奥运冠军并不比一个普通人觉得简单,因为奥运冠军挑战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只是单纯的努力,就会陷入低水平勤奋。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我们越努力,就离成功越远。

作者说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固有的优点和缺点。作者的缺点就是不喜欢记没有内在逻辑的东西,也不喜欢听别人的指示。这些性格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作者在大学成绩很好,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混乱自己的目标,在执行中容易放弃,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读完原则我的感受是我们选择直面现实,接受现实带来的痛苦。理解人和人的不同思维,坚持正确的原则,那就可以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原则》读后感

前段时间看《奇葩大会》的时候看到一位“xx读书会”创始人的演讲,本来看到有人要讲和读书相关的话题的时候我还小兴奋了一下,满心期待他的高谈阔论,结果听完他第一句话之后心里就想:“这个二货是谁?”,因为他宣称:“如果你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本书等着你!”而且当高晓松用委婉的语气质问他怎么可以把读书与解决实际问题做这么简单粗暴的连接的时候,他用带着鄙夷的神情回答说“那是因为你没读过这些商业书籍”。

说实话,虽然我从工科后来转去读商科,但面对商业书籍的时候我其实挺纠结的:一方面是觉得商业书籍确实能简单直白地给出很多实用性的建议,帮助我解决眼前的问题,有些写的好的商业书籍也能促使我对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的思考,虽然这样的书不多;另一方面是觉得商业书籍往往很公式化、缺乏营养,比起很多小说和经典名著来说在营养方面还是差一些。有鉴于此,我在买商业书籍的时候都要纠结一整子才会下单。买这本《原则》的时候也是如此,和所有热销的商业书籍一样,微信群里有朋友推荐,周围的人也不断在提到这本书,于是才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打算买来快速读完了事。书到手的时候,第一眼就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心想:“妈呀,这难不成是一本圣经么?”因为封面是黑色的,书名是红色的,让人联想到宗教,就像那位xx读书会的“二货”一样:把读书信仰化、宗教化了。翻开书的第二页,上面写着“瑞.达利欧在这本书中分享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帮助他从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任何人运用这些原则也都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读完这段话的更是让我有了想立刻扔掉这本书的冲动:这是典型的商业炒作,和那位xx读书会的“二货”所笃信的,或者说所宣扬的信条一样,给人一种“信我者得永生”的感觉。这不就是在简单重复所有商业书籍都宣称的那个信条吗?不就是在暗示“快买这本书吧,读完了你就知道成功的奥秘啦,读完了你就能成功啦!”吗?这种炒作往往会让人忽略“成功”的道路上的偶然因素和持之以恒、不断投入的重要性。

于是我就在这种带有“厌恶”的情绪下开始读这本书,读的很慢,因为内心已经认定它没什么价值了。但是,越往下读就越觉得自己对它的第一印象好像有点偏激了。现在整本书读完了,回过头来看看,当初自己对这本书的判断确实有些过于偏激,虽然它还是没有摆脱商业书籍固有的“炒作”和“快餐”的特点,但瑞.达利欧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反思,还是给读者提供了不少值得回味和借鉴的经验,如果按我对自己书架的归类方法,这本书我会归到“经典商业著作”类目,因为相对大量充斥着各家书店的泛泛而谈的商业书籍而言,这本书确实是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之谈,读来犹如与作者对坐畅谈、推心置腹,虽然谈不上波澜壮阔或者沁人心脾,但也能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这本书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作者的一生,从成年、求学到创业、失败、崛起到沉淀的几个人生阶段;第二部分是作者总结的一些生活上的原则,诸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困境、如何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如何聚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如何有效决策等;第三部分是工作原则,阐述作者认为如何建立公司文化、如何用对人以及如何做公司治理等。

整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因为很像一部自传,让人觉得有血有肉,也让我联想起去年读的那本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的《鞋狗》,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创业者是如何起步的以及所经历的那些风雨和阳光。第三部分我读的有点乏味,因为这部分让我觉得更像是员工内部培训手册,罗列了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也有可能是我还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并没有体会到作者所经历的这些痛苦和挣扎,所以对他所提供的解决方法也不甚感兴趣。不过这本书倒是值得放在案头当工具书留着,在职场遇到问题的时候翻一翻,尤其是第三部分,也许还真能触发你的灵感,帮你找到解决方法。

回到“原则”这个词,作者在整部书里其实有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和罗振宇说的“底层逻辑”有点相像,而这些规律或者底层逻辑就是所谓的原则,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原则,或者说,建立自己的原则体系并一以贯之,不要左右摇摆,那么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比如在生活原则里作者提到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那种“我深刻地关心着对方、对方也深刻地关心着我”的对等的关系;又比如“要做到头脑的极度开放”从而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还有就是要相信理性的力量、要借助外力比如电脑程序来成倍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判断的准确性、不要随波逐流、要紧盯基本面等等。作者在阐述这些原则的时候透露出来的思想是我非常认同的,这和当今很多学科,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所宣扬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人脑的工作原理与机器学习的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设计一套流程(或者一套逻辑体系)、用所搜集到的事实来推演、剔除干扰我们的情绪因素,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这就像机器学习一样,用数据来不断“训练”算法并尽量提高“迭代”的速度,以其达到逼近事实、掌握规律的目的。

要说读这本书的收获,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还是它促使了我思考“原则”这个事情,让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人生其实有点像一座大厦或者说一座金字塔,大厦或金字塔是否高耸如云、是否稳如磐石,其实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搭建地基和结构框架的,而地基和结构框架其实就是我们奉行的那些“原则”。读完整本书我记住的原则很少,大概是因为这些原则是作者的而不一定是我的,虽然有很多原则是我赞同的,但就如作者从一开篇就极力建议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建立你自己的原则体系!所以,合上了这本厚厚的书,我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下:

原则1:……。

原则2:……。

《原则》读后感

《原则》一书内容十分丰富,作者dalio将自己超过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验和盘托出,向读者娓娓道来。我想,无论读者是谁,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大概都会从此书中受益。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位读者阅读后的体会和收获也将很不相同。我在这里谈谈令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首先,要多做有意义的思考。本书一开始,就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要什么?(2)现实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做?如果不打算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这几个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想清楚的。一开始的时候,或者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也许对这几个问题都没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随着我们的阅历增长,人生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必须经常思考这几个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差距,这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选择接受现实,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现实,那就需要制定出一个行动的计划,让现实逐渐向期望靠拢。我们可以短时间生活在期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时间长了肯定行不通。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期望和现实往往也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最理想的'状态是,我的期望总是设定得比现实高那么一点,这样我既有动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于因目标定的太高而气馁沮丧。

其次,是要极端诚实、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这里说的诚实,不是说不能欺骗别人,因为那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根本就不在讨论范围内。这里的意思是说,要极端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性格如何,我们的强项和弱点是什么,我们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别人帮助。我们可以尝试,可以提高,可以失败,但不能伪装。如果不能对自己诚实,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我们就很难进步,就无法拥有更加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和职业。

《原则》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我们的性格也不一样,原则也更不一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原则》呢?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些在生活和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原则。网友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本离我很有距离的书,或者说是一本让我有些蒙圈的书。

读完之后,我竟很长时间不能get作者想表达的.点,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反馈环,创意择优,极度透明,极度真实,可信度加权,工具量表等。

为什么说这本书让我感觉没什么收获?

因为书中大量的、不管是生活原则还是工作原则,好像都不能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只能说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最顶级的金融公司里的顶尖精英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往好的方向想,也是一种启蒙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原则》。

这也让我一直在反思到底什么是“原则”?

我想:“原则”意味着绝对的理性,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世界,通过将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变成一条条理性的,甚至冰冷的戒条来指导,规范我们的行为。

特别是犯错之后的反思,不要畏惧犯错,没有错误你就没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别忘了犯错之后的反省,没有反省你就不可能吸取教训从而继续成长,而最终把一条条反省之后写出来的规则就成了你为人处世的原则。

而这“原则”的价值高低取决于你反省的质量,从而决定了你今后的成就。所以,从现在开始,把建立自己的“原则”看成一项特别重要的事儿,在不断建立、更新自我原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原则》读后感

说起《原则》一书,其实,之前我对这本畅销全球的大部头是有所耳闻的,只是因为这个书名让人感觉硬邦邦的、离生活太远,所以一直就没有兴趣买来看。或许是真的跟这书有缘,偶然间,我发现部门长的书架上就有它,嘿嘿,趁他不在随手拿起来翻了两页,这一看不得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简直是个藏宝图,于是我立刻决定要仔细拜读。

我读书有个习惯,除了小说这种情节衔接性较强的书籍,我一般会根据目录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先行阅读,《原则》当然也不例外,略过第一章,直接第二章走起。

第二章开篇第一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应对现实,简直醍醐灌顶!是的,生活就像一场游戏,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谜题,要想揭开谜底,首先了解它是什么,它怎么运行的,找到其规律(这个过程作者称为"发现事情的真相"),然后通过学习、总结,找到解决它的路径,才能破解谜题。

而"发现事情的真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达利欧说"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这将是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是的,我们经常会因为个人的情绪化而对事物不能保持客观。作者举例说,多年前他在非洲看到一只鬣狗扑倒了一只幼小的角马,他对角马感到同情,并且认为他看到的景象非常糟糕。无独有偶,前两天跟领导聊天也谈到这个话题,他也认为弱小动物应该受到保护。但问题是,这件事情是真的糟糕,还是因为我们的偏见认为它很糟糕?假如那个事实没有发生,整个世界是会变好还是会变差?后续的影响、以及再后续的影响是什么?这样联想下去你会发现,整个世界是会变差的。事实上,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这是个自然进化的过程,个体要么适应、改进变得更强大,要么保持弱小而彻底消亡,这是大自然整体的最优化,是整体的进步,它能有效促进整个自然界的改善。但绝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是的,包括我,包括部门长,也包括之前的作者。

现实中,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这种根据事物对个人的影响来判定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么做的假设条件是个人的愿望比整体的"好"更重要。其实,客观的做法应该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来实现这种"好".

看到这里,我在想,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由思考角度的局限性引起的。站在个人角度上,我们只是一个点,好比盲人摸象,只是摸到其中的一部分,以为这就是事情的全部,其实不然。当我们放大视角,从更多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就更能接近事情的真相。个体及类似的群体组成了生物链上的一环,这样环环相扣,当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或者消亡,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生物链,这就是进化。而多种多样的生物链及周围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不断迭代组合更新,促进了生态系统整体的进化。在这里,点是个体,线是生物链,面是生态系统。当我们把视角向上移动,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的时候,我们又提升了一个高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从而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遇到一件糟糕的事情,比如失恋,你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而等数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之前的刻骨铭心早已是云淡风轻。所以,三维空间里加上时间轴,就进入了四维空间,当你跳出"现在"这一时刻,用未来的、发展的眼光审视眼前的问题,也许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在一个公司中,老板与员工好像是天生的对立者,老板总想让员工最大化发挥其个人价值,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却不想付出更多成本。而员工恰恰相反,总想钱多事儿少离家近。出现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双方都是从自身的个体利益的点出发,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是在同一条生物链上,员工与公司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整体,古话所说"皮将不在,毛将焉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没协调好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个体与组织其实完全可以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双方可以设定共同的目标、打造共同的整体的利益机制,从而使得双方能够同呼吸共命运,个体强大促进公司发展,公司发展带动个体走向更强,实现良性循环。现在好多企业在搞股权激励,就是通过利益捆绑的方式,使老板员工目标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在一个家庭中,很多夫妻都是从自身出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相互指责、消耗,整个家庭一地鸡毛。其实,好的夫妻,应该把家庭看做是一个整体,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把追求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利益最大化作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这样的家族才会兴旺!

类似的现象还有商业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等不一而足,好在现在已经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提出诸如"合作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观点。

所以,当我们想不通问题的时候,跳出你的个体的点,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发现事情的真相",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整个利益方的角度、用直升机思维、拉长时间周期、用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这样我们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就能发现整个事情的真相,了解其运转规律,最后通过自身及组织的调整、重塑,从而解决问题,进而促使整个社会进步。

《原则》读后感

和多数人的观点不同,dalio告诉我们有弱点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他看来,他没有遇见过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经历当中也会不断遇到各种挫败,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弱点所导致的。但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够正视自己,能够克服弱点,并不会让自己感觉阻碍自己的进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我们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们的弱点会被立刻且毫不留情地放映在业绩上。在市场面前,我们的自己感觉或者面子毫无价值。比如,我们做错了方向,难道市场会顾及我们的面子问题而改变其运行方向吗?当然不会。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只有收起面子、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第三,和上面那点相关联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失败。我们不是不可以失败,而是该如何去面对失败,是被失败打倒,还是把失败当作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从中汲取经验而完善自己?个人如此,机构也是如此。比如很多公司在挫折面前就一蹶不振,甚至退出历史舞台。dalio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几十年前道琼斯指数中的成分股,只有很少数目前还在指数当中,就是这个原因。尼采说过,“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没错,但前提是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

在如何面对失败的态度上,古往今来人们的分歧其实还是挺大的。我有种感觉就是我们的文化似乎对失败非常不宽容。比如,在历史上,如果是武将战败了,那么等待他们的结果就比较悲惨,一般是要被军法处置的,比如被斩首。如果是文臣失败了,比如推行某种变法失败,那么等待他们的常常是身败名裂,甚至在道德上被谴责。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历史上一再重演。但反观西方,对失败就宽容很多。比如在古罗马,战败的将军一般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除非有通敌卖国的嫌疑;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被重新启用,继续在战场上驰骋。古罗马人认为,败军之将从失败中学到胜利所不能带来的宝贵经验,而且军人的荣誉感会驱使他们今后去追逐辉煌的胜利。

只允许胜利而不能容忍失败还将引发更多的问题,比如不敢尝试,比如当事人想尽办法掩盖失败。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智者做过很多的论述。对于我们来说,这问题非常关键。在金融市场上,失败是常态,有个说法是:长期来看,如果你“只有”50%的成功率,那就已经很好了;能有60%的成功率,你就是传奇;如果你的成功率能达到70%,你就是上帝。

《原则》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则》的读后感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应该是我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本书,10小时42分钟。而对于同样篇幅的书,我正常阅读时间是三个小时左右。很多人问我,阅读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我总是回答:我阅读的过程就是把书中的内容直接扔到我知识体系的某个模块之内。那些我认为很好的书籍就是我知识体系缺失的.那些模块,《原则》恰好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被无数次推荐过,而且每次去书店也必然不可能忽略,它总是在显眼的位置。然后之前一直缘分未到,即使它是一本好书,我依然对它没有兴趣。看到《原则》这个书名,内心就排斥的狠。

当我读到尾声时,将工作原则和生活原则整理成思维导图推荐给朋友,朋友说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这就是我当初的想法。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来源于raydalio自己的故事,看完他的故事我想:你就吹牛吧,有那么悬乎吗?带着要看他笑话的心态读了下来,一路读完。

有人说一千个人一千个莎士比亚,而且即使同一个人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莎士比亚。刚好在目前这个阶段,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决目前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或许去年此时我阅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就是一本成功学书籍,而不是现在指导手册。

厚厚的一本《原则》,其核心主线就是五步法,其他都是五步法的工具和方法。非常神奇的是这么厚厚一本书,几乎所有的原则在我读完后我就记住了。我正如raydalio的原则,我们要从高处俯视看问题,跳出来看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我觉得它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知道还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当然也如raydalio所说,每个人后面都有故事,所以读完要小心哦!

《原则》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我们的性格也不一样,原则也更不一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原则》呢?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些在生活和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原则。网友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本离我很有距离的书,或者说是一本让我有些蒙圈的书。

读完之后,我竟很长时间不能get作者想表达的点,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反馈环,创意择优,极度透明,极度真实,可信度加权,工具量表等。

为什么说这本书让我感觉没什么收获?

因为书中大量的、不管是生活原则还是工作原则,好像都不能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只能说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最顶级的金融公司里的顶尖精英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往好的方向想,也是一种启蒙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原则》。

这也让我一直在反思到底什么是“原则”?

我想:“原则”意味着绝对的理性,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世界,通过将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变成一条条理性的,甚至冰冷的戒条来指导,规范我们的行为。

特别是犯错之后的反思,不要畏惧犯错,没有错误你就没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别忘了犯错之后的反省,没有反省你就不可能吸取教训从而继续成长,而最终把一条条反省之后写出来的规则就成了你为人处世的原则。

而这“原则”的价值高低取决于你反省的质量,从而决定了你今后的成就。所以,从现在开始,把建立自己的“原则”看成一项特别重要的事儿,在不断建立、更新自己原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原则》读后感

本书一开始,就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要什么?(2)现实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做?如果不打算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这几个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想清楚的。一开始的时候,或者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也许对这几个问题都没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随着我们的阅历增长,人生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必须经常思考这几个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差距,这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选择接受现实,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现实,那就需要制定出一个行动的计划,让现实逐渐向期望靠拢。我们可以短时间生活在期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时间长了肯定行不通。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期望和现实往往也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最理想的状态是,我的期望总是设定得比现实高那么一点,这样我既有动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于因目标定的太高而气馁沮丧。

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别人帮助。我们可以尝试,可以提高,可以失败,但不能伪装。如果不能对自己诚实,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我们就很难进步,就无法拥有更加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和职业。

和多数人的观点不同,这本书告诉我们有弱点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他看来,他没有遇见过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经历当中也会不断遇到各种挫败,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弱点所导致的。但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够正视自己,能够克服弱点,并不会让自我感觉阻碍自己的进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

第三,和上面那点相关联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失败。我们不是不可以失败,而是该如何去面对失败,是被失败打倒,还是把失败当作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从中汲取经验而完善自己?尼采说过,"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没错,但前提是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

曾经很多次,自己努力去追寻某个目标,但是每每实现目标后,心中不但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会有点失落,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现在明白,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并不是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错误。人正是在一次次的追逐目标过程中,实现了一次次的升华与提升,所以人的本性就是会不断追逐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