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论文格式 >正文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优秀16篇)

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根据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的。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海底世界》一文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及丰富资源,其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奥秘、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我认为,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得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读”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运用默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默读前可先激发其求知欲: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利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心理,指导他们按照要求默读课文,从而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轻声读,激发学生了解海洋奥秘的兴趣。

第二自然段第一层内容讲的是同一时间里海面上波涛澎湃而海底却“依然很宁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呢?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他们在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们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他们了解海洋奥秘的过程。

三、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开火车”轮流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课文第二自然段用了几个比喻句排成一串,不但结构整齐、内容生动,而且所比喻的事物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这些句子由学生按先后顺序“开火车”轮流读。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激发了他们探索海洋奥秘的兴趣。

2.教师引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讲读第四自然段,可先由学生齐读总起句,分述部分由教师引读(学生再补充读)。由于本段是先总后分的写法,用引读法可加深学生对海底不同类动物的不同活动方法的了解。随着对海底世界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探索海底世界及大自然的一切奥秘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海底世界》一文语言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在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探索海洋奥秘的兴趣发展到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热爱美丽、神奇的海底世界发展到热爱壮丽无比的大自然。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对海底世界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再次朗读全文,使学生探索海洋奥秘的兴趣得到加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了解小鸡孵化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同时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世、界、丽”,认识新偏旁:羊字头。

在读书、习字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感受生命的神奇。

课件、生字词卡片。

复习导入,初步入情。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童话故事——《世界多美呀》。

2.复习词语。

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小朋友们生字有没有读准呢?

二、朗读感悟,拓展练习。

(一)回顾“蛋壳里的小鸡”

1.过渡:生字读准了,学课文也就轻松了。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和小鸡一块成长吧。

3.重点理解:黄乎乎,体会小鸡刚醒来时的惊喜与不满足。

(二)学习“小鸡啄壳”

1.找出描写小鸡啄壳的句子。小鸡多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呀。它是怎么做的呢?——啄蛋壳。小鸡是怎么啄蛋壳的,请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写小鸡啄蛋壳的句子画出来。

2.指名读。其它小朋友思考:小鸡啄蛋壳容易吗?

3.自己再读读小鸡啄蛋壳的句子,看看从哪儿能体会到小鸡啄蛋壳不容易呢?

4.小结:老师课后查过资料,小鸡啄蛋壳整整花了两天时间,费了许多力气,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多不容易,我们一起来读读。

5.既然啄蛋壳这么费力,小鸡为什么还要啄呢?

6.(动画演示)让我们一起从小洞眼里来看看,小鸡都看到了什么呢?

7.指名回答:小鸡从小洞眼里看到了什么?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

8.重点体会词语: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指导朗读。

9.小鸡只看到蓝天、绿树、碧河吗?你从哪儿看出来?

10.总结:小鸡用它的小嫩嘴啄蛋壳儿,终于把壳儿啄破了,真替它高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小鸡出壳”

2.练读:“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感受小鸡的高兴与迫不及待。

3.那小鸡是怎么做的呢?自己去读一读。

4.指名读。找找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试着演一演。

5.加上动作,再读一读,体会小鸡高兴而迫切的心情。

体会:一撑叽叽叽站了起来。

7.指名演,在演中体会。

8.小鸡来到了美丽的世界,开心极了,总算可以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啦!让我们一起来高兴的读一读这一小节吧。

(四)激发情感,拓展延伸。

1.现在展示在小鸡面前的世界可美啦!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2.哪个小朋友来说说,世界怎么美呢?

3.小鸡叽叽叽叽地叫得可欢了。它在不由自主地赞叹——世界多美呀!

及教学反思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理解小鸡眼中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大部分学生会背第二自然段。......

《海底世界》课文第二课时教后记

作者笔下,水是如此珍贵,但对于身处水资源充足的我们是很难体会到这一点的,因而,如何让孩子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上课时,我紧紧抓住了课文的两条线索带着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那就是“缺水所带来的苦”以及“用水所带来的乐”。让学生在自学划相关词句、交流体会、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学习课文。“缺水所带来的苦”主要通过“挑水难”“洗澡难”“盼开窖”等事情体现,“用水所带来的乐”则通过“雨中洗澡”和“洗凉水浴”这两件事体现。

教学时,我以一组有关“水”的成语导入,这些成语是生活在江南水乡孩子心目中的词语,继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母亲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样形成强烈的对比。初步体会在缺水地区,水是很珍贵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对村里人取水的`描写,让学生画出令自己震惊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体会到取水“人之多”“路之远”“水之少”“时间长”“量之少”,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体验到缺水之苦,进而明白水之珍贵,于是对“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随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样的说法也就很好理解了。自我感觉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位。

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一回澡。”让学生谈体会,同时让学生想象洗澡时的场景,并通过朗读,感受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然后通过想象,水给人们带来痛快、舒服、幸福,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之后,分别是什么?以此来反衬缺水之苦。

第三自然段主要抓住“风干”这个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水的珍贵。并通过朗读、想象感受。第四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四兄弟被母亲一勺凉水淋漓的快乐。

同时在教学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云南旱灾,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介绍等。并能结合云南旱灾中,学生献爱心这个活动,对班级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结合《学和做》中的水的知识,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中用水情况对比学文,从而体会水的珍贵。

文档为doc格式。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仔细观察并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表现事物特点的方法。

3.通过体验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家乡的情感,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1.猜图揭题。

聚光灯出示图片:海底一角。学生猜图。

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你们继续畅游海底世界。

呈现出完整的海底世界图片。揭示课题并板书:海底世界。

2.复习回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海底世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件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师:海底世界的景色到底奇异在哪儿呢?(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交流)。

1.海底宁静。

(1)播放视频:波涛汹涌的海面和宁静的海底。

(2)出示文字: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3)师:多奇特的画面呀,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

2.海底静中有声。

(1)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景色奇异?(出示课文第二小节关于声音的句子)。

(2)师:怎样才叫窃窃私语?谁能用“窃窃私语”造句?

(3)师:除了这些声音,海底还有可能发出哪些声音?(播放视频)。

(4)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甸式练习: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5)出示语句: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6)师:它们在吃东西、行进、遇到危险时发出声音,仿佛在说什么?

(7)指导朗读:你们喜欢这些描写声音的句子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8)总结: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有了动物们的窃窃私语,变得还真热闹。这样的海底世界还真是——(景色奇异!)。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声音馆,感受了海底声音的奇异,接下来你想了解海底的什么?让我们先走进动物馆。

1.出示学习提示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三小节。

学习要求:在这些动物中,你最喜欢哪种动物?说说喜欢的理由,注意将它的样子和活动方式说清楚。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展开学习,随机出示: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深水鱼的视频或图片。

3.总结:课文先总的介绍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再分别描写各种动物的活动,这样的结构,叫——(总分结构)。

4.指导朗读:想不到海底动物的活动这么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带着新奇,再把这段文字读好。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海底静中有声、动物活动方式各异的特点,感受到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状况。课文第四五小节又是从哪些角度具体介绍海底的丰富多彩的呢?请你用刚才的这些方法,自己学习这两小节,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出示课文第四小节。

理解“色彩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

2.引导:海底的植物远远不止这些,瞧!(出示海底植物图片)。

3.总结提问:看到这么多海底植物,你想说什么?这一小节围绕哪句话来讲的呢?

出示: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4.引读:难怪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总结:海底景色光怪陆离、千姿百态,令人向往,让我们再来静静地欣赏一下海底世界的美景。播放视频:海底世界。拓展:欣赏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同学们流连忘返。现在该是回到家乡如东的时候了。如东是中国海鲜之乡,它有着丰富、鲜美的海产品。

出示图片:天下第一鲜——文蛤、梭子蟹、竹蛏、泥螺等。

布置作业:调查了解如东的海产品并向父母介绍它们的特点。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了解小鸡孵化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同时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世、界、丽”,认识新偏旁:羊字头。

教学重难点:

在读书、习字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感受生命的神奇。

教学具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入情。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童话故事——《世界多美呀》。

2.复习词语。

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小朋友们生字有没有读准呢?

二、朗读感悟,拓展练习。

(一)回顾“蛋壳里的小鸡”

1.过渡:生字读准了,学课文也就轻松了。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和小鸡一块成长吧。

3.重点理解:黄乎乎,体会小鸡刚醒来时的惊喜与不满足。

(二)学习“小鸡啄壳”

1.找出描写小鸡啄壳的句子。小鸡多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呀。它是怎么做的呢?——啄蛋壳。小鸡是怎么啄蛋壳的,请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写小鸡啄蛋壳的句子画出来。

2.指名读。其它小朋友思考:小鸡啄蛋壳容易吗?

3.自己再读读小鸡啄蛋壳的句子,看看从哪儿能体会到小鸡啄蛋壳不容易呢?

4.小结:老师课后查过资料,小鸡啄蛋壳整整花了两天时间,费了许多力气,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多不容易,我们一起来读读。

5.既然啄蛋壳这么费力,小鸡为什么还要啄呢?

6.(动画演示)让我们一起从小洞眼里来看看,小鸡都看到了什么呢?

7.指名回答:小鸡从小洞眼里看到了什么?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

8.重点体会词语: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指导朗读。

9.小鸡只看到蓝天、绿树、碧河吗?你从哪儿看出来?

10.总结:小鸡用它的小嫩嘴啄蛋壳儿,终于把壳儿啄破了,真替它高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小鸡出壳”

2.练读:“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感受小鸡的高兴与迫不及待。

3.那小鸡是怎么做的呢?自己去读一读。

4.指名读。找找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试着演一演。

5.加上动作,再读一读,体会小鸡高兴而迫切的心情。

体会:一撑叽叽叽站了起来。

7.指名演,在演中体会。

8.小鸡来到了美丽的世界,开心极了,总算可以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啦!让我们一起来高兴的读一读这一小节吧。

(四)激发情感,拓展延伸。

1.现在展示在小鸡面前的世界可美啦!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2.哪个小朋友来说说,世界怎么美呢?

3.小鸡叽叽叽叽地叫得可欢了。它在不由自主地赞叹——世界多美呀!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九妹心情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课文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行动和迁徙、海底地貌和植物、海底矿藏等几个方面,有详有略地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顾岁琴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挖掘语言文字,处理教材得当,讲课诗情画意,语言规范流畅,设计与众不同。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兴趣为起点、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

一、解读教材,目标明确。

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饱满的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真挚的情感源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师生只有与文本作深层次的对话,教学才能入情入境。因此“语文教师最好的备课方法就是读书。”顾老师执教本节课,老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充分的,对教材目标把握准确。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是真挚的。

《海底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点。顾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目标明确,能抓住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通过清晰的板书引领学生理清楚文章脉络:课文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海底的动物,另一部分是介绍海底植物、地貌、矿藏等。对海底动物的介绍,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是学习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对文章中部分段落采用引读的方式作略处理,实现了长文短教,对我们教学篇幅长的文章很有借鉴意义。

二、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顾老师巧妙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1. 。

情境教学法:顾老师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伊始,“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以一段海底录象把学生带进海底美丽的景色情境中。在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读,问问,这样过渡自然得体。

2. 。

媒体演示法:顾老师修改了教学与多媒体课件,那缤纷直观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100米,200米,500米。。。。。。”把学生带入了奇异的海底世界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3.朗读感悟法: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顾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顾老师精心设计朗读,很有创造性。课堂中以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品字、品词、品句,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品出写法之巧、构思之妙。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例如:关联词的学习在中年级要渗透,教师就是以引读法不着痕迹地教学,这是句子训练和内涵理解通过朗读的有机整合。又如,中年级词语教学是重点,课堂中运用了换词、朗读等方法辨析、积累近义词。

三、实践活动、拓展运用。

顾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的平台。学生们读写结合,展开联想,写一写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还以“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为开头写段,以小小探究卡的形式延伸课堂,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能力。

这节课,让我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而不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顾老师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在推进二期课改,深化课堂改革的今天,这样的课给我很多的借鉴。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在《海底世界》这篇课文中,我尝试以建构主义理论做指导,以多媒体网络做认知工具,运用“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协作会话——建构应用——反馈评价”新模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自能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能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能学习能力,达到情感、认知领域的目标,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    明确目标。

“明确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确定学习目标的方法,能准确把握知识点,明确知道通过学习要树立什么观点,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要求,完成什么任务,提高什么能力(包括自能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有的放矢地学习。

《海底世界》是篇知识性课文,它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课文采用“总——分——总”的方法构篇,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部分具体地描述了海底的景象,结尾呼应开头,作总结性的回答。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设问句,学会分析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了解段落中句与句的联系。

2、领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述海底世界,并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产生探索大海奥秘的热情。

3、懂得抓住文章结尾认识事物主要特点的阅读知识性文章的一般方法。

4、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及选用典型事例的方法。

5、学习根据需要有详有略地阅读资料的方法。

二、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意义建构的情景,不仅要实现以景激情形成学习动机,更要实现以景促学,使学习能和现实基本一致或相累似的情景中发生,更好实现意义建构。

海底世界对学生来说,既神秘又陌生,因此我采用播放录象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看到那色彩鲜艳的海藻,形状各异的珊瑚,在深海里闪烁发光的深海鱼……还采用加大对比度,降低光度、音量的操作方法,使画面逐渐变暗变黑,音量逐渐从有到无,让学生具体感知海底一片宁静和海底一片黑暗又有光点闪烁其间的奇异景象,学生此时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海底世界。再播放模拟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戴上水中听音器的耳机听一听,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句子间的关系。并播放有关海参、乌贼、贝类等的活动方法的录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各有各自的活动方式。

三、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的学习探索。它是模式中的核心环节,为了避免包办操机,不停口授,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机会、时间空间,自由自在地在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源海洋中畅游。

我根据课文结构特点,联系已学过的课文《丰富的西沙群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结尾的两个概括性词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明确课文所要说明的重点。《海底世界》介绍了还大有植物、动物、矿物的内容,我简单告诉大家如何搜索资料,并介绍了常用的搜索网站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组合搜索。有的搜索到了介绍海底动物的视频,有的搜索到了介绍海参蠕动的视频,还有的观看介绍各种海底动物的资料。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时而专心细看,时而小声议论,打破了座位界限,各种感官齐用,无约束、无压力地自主探索。随心所欲地涉猎达到忘我的境界。做为教师的我可以通过对话系统接听个别同学的体温,作出个别辅导。

这个探索过程是一个真正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处于学习的核心位置,有助于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而且有效提高运用多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    协作会话。

“协作会话”既有自主学习、建构应用时必要的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也有小组形式的讨论,还有班级形式的汇报发言,它使同学们自我探索的成果为学习群体所享用。

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海底的冷灯》汇报海底的光点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它们是怎么发光的,有的通过查找资料《人类的秘密仓库》回答海底有哪些动物,除了动物还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还有的通过自学填写动物活动方法的表格,而教师只用通过终端机抽取学生的表格当场评议。

五、    建构应用。

“建构应用”是让学生对目前所学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并运用其解决问题,它是关键的环节,体现在教师通过组织自主探索基础上的汇报和应用。

1、海底真是一个(             )的世界。

2、海底景色奇异,(                      )。

3、海底物产丰富,(                     )。

六、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况,解决问题能力,自能学习的效果,还可以把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通过讨论评析共同提高。

在《海底世界》中,在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后,我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有三种方式供学生选择:(三种方式由易到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加以选择)。

1、         你从海底考察回来:

总说:

分说:

总说:

2、         两个人在海底报告海底的一种景象。

3、         简要地说明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等环节中,所以这六个环节是各有侧重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有机整体。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目标:学生自由选择探究问题,自读自悟。在反馈中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借助教材,恰当地帮助学生进行词、句、段、篇的积累与运用。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方法,来练习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录像、课件。

课前活动: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就和浩瀚无边、深不可测的大海交上了朋友,课下同学们积极搜集了许多关于大海的资料,在课前,我们展示交流的是同学们搜集到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导探究。

2、引导探究:在这节课上,我们主要来研究什么问题呢?我们打开语文书,一起来学习。

二、学生探究。

读——默读全文。

标——重点词句。

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去品味与赏析文中语言。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引导。

(一)景色奇异:哪位同学选择的是描写海底景色奇异的这个特点?指名反馈,随机引导。

1、宁静——窃窃私语。

(1)为什么海面和海底的反差会那么大呢?

看来他是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且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谁能有不同的说法?

谁能把这种反差读出来。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海底是宁静的,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大家从哪知道的?这不是前后矛盾吗?通过大家讲解,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用听觉器官——耳朵,在海底感受到的是宁静,借助仪器——听音器,感受到的是窃窃私语。

什么是窃窃私语呢?能表演出来吗?在文中它是指海底动物的声音很低。想不想听一听?(课件)。

(出句子)听完了声音,谁能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谁来在读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海底的动物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谁能仿照课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把同学们说的这些声音连起来说一说。

大家看,文中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在这里还可以用什么呢?这个省略号省略的就是刚才大家想象的内容,海底世界的声音是无穷无尽的,还有待于我们今后去探索。

文章还有哪句话是写声音的呢?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想它们所描写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黑暗——光点。

(1)刚才是静中有声,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海底这一奇异之处吗?(暗中有光)。

(3)海底真是景色奇异!还有写这个特点的吗?

3、动物。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什么段式?

他们的活动方法都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完成表格后,自己练习说一说。

动物。

活动方法(找动词)。

活动结果。

海参。

《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揭题。

二、检查。

1、师说词意思,生写词语。

(1)非常有信心(2)全世界都注目(3)不慌不忙地跟对手比赛。

2、谁能用上上面的三个词语说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在比赛前容国团有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2、容国团难过时的表情怎样?(低着头)朗读指导。

3、你还体会到什么?(悲愤)。

4、中国蒙受过哪些屈辱?指名读课文中的句子。

5、朗读指导,“这场比赛,难道能让祖国再蒙受屈辱吗?”

6、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7、“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时容国团的心情怎样?(振奋)。

师:用“振奋”的语气读好这句话。

8、说话练习。

决赛前,容国团的心情很不平静,他想到(),心里难受,想到()感到悲奋,想到()心里振奋。

9、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默志第四自然段,把描写西多的句子划出来。

2、你决得西多是一位怎样的对手?(强手)从哪些词语看出?

3、在匈牙利人看来,这一届的冠军不属于西多还能属于谁?

(1)指导朗读。

(2)用上肯定的词语说说这句话。

4、艰难的'比赛开始了,请听录音。(三场比赛的实况录音)。

5、课文中哪句话是描写这段录音内容的?

(板书:拉打结合、左右开弓、忽远忽近、变幻莫测)。

“变幻莫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是说明“变幻莫测”的?哪个词又是说明比赛的艰难?(终于)。

6、朗读指导。

五、学习最后一段。

1、自读第一句话。

2、指名朗读、评价。

3、“热泪盈眶”是什么意思?这是怎样的泪水?

4、注意句子后面的提示语,自读第二句话。

5、指名朗读,齐读。

6、容国团想对祖国说些什么呢?你想对容叔叔说些什么?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总结谈话。

容国团获得了冠军以后,祖国很多的选手获得了冠军,回去准备一个例子说给大家听听。

《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教学第1、2段,讨论解答这二段的疑难问题。

重点难点讨论第1、2段的疑难问题;理解“人生能有几回搏!”

课前准备小黑板。

一、复习生字新词,齐读词语表。

二、指导阅读第1段。

1、轻声朗读第1段,提出疑问。

重点讨论:当中国队队员入场时,人们用异样的目光,指点着一个长方脸、高额头、眉宇间透露出智慧和毅力的队员,呼叫着“中国!容国团!”“中国!容国团!”(小黑板)。

(1)轻声读句,思考:这“异样的目光”表示“人们”怎样的心情?(要把“异样”放到整句话中,特别是“呼叫着……”联系起来理解。“异样”的意思是“与寻常不同的,特殊的”。一向排不上名次的中国运动员,今天居然进入决赛圈,使外国观众感到完全出乎意料,十分惊异。)。

(2)指导朗读。“中国!容国团”要读得轻快有力。

(3)指名读-齐读。

2、齐读第一段。

三、指导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2、3自然段,提出本段内容的疑难点。

(1)“几天来,容国团的心情很不平静。”容国团当时想些什么?心情怎样不平静?(联系全段内容看,容国团当时确实想得很多,心潮起伏。他从团体赛中国队失利,想到这个结果,有该让那些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外国人耻笑,心情沉重;接着想到自己的祖国,多少年来蒙受屈辱,受人欺侮,感到悲愤,然后想到自己来德国参赛,是代表着祖国,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感到荣幸;有想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为祖国争光添彩,于是发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誓言。这时,他的心情振奋。

(2)“他想:这场决赛,难道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吗?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一定要拿下单打冠军!”(出示小黑板)。

a、划线句变为陈述句,说说为什么用反问句?“再次”有什么作用?(“再次”与下一自然段祖国蒙受屈辱相照应)。

b、人生能有几回搏?是什么意思?(是说人的一辈子是短暂的,能为国家为人民拼搏的次数是不多的--我决不能错过这次拼搏的机会。)。

(指导朗读)。

(3)第3自然段写过去所受屈辱,是否离开主要内容东拉西扯?

(这不是东拉西扯,而是文章写到容国团心怀祖国,决心为祖国洗刷屈辱时必须添上的一笔。“难道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吗?”可见容国团是了解旧中国在国际体坛的低下地位的,也正是这些受屈辱的事在敲打着他的民族自尊心才使他下决心拼搏。但是,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而读者不一定拼搏。但是,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而读者不一定都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插上一段,可以让读者了解容国团勇夺冠军的意义和作用。

2、指导朗读第2段,齐读。

四、完成作业本第4、5题。

课文《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案

一、复习导入,引领学习。

上节课我们观赏了景色奇异的海底,现在我们伴着音乐来朗读课文,感受海底的神奇景色吧!除了景色奇异,海底还有怎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海底丰富的物产。

2、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中各种动物活动场景的图片)。

(1)本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第一句)介绍了哪些动物呢?

(2)你能模仿它们活动的样子吗?

(3)“反推力”是什么意思?(当物体受到阻力时向相反方向的推力)。

(4)播放海底动物活动的课件,引导学生表演读。

3、海底动物活动的方法真有趣,海底的植物又如何呢?

(1)播放海底植物的视频,学生自主介绍自己喜欢的植物。

(2)师生评议,小结:差异大。

(3)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植物差异大?(举例子、列数字)。

4、课件出示:海底蕴藏着……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1)“稀有”是什么意思?(很少有的,极少见的)。

(2)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板书:矿产丰富)。

5、总结:海底世界的物产可真丰富呀!不仅有各种,有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还有。

三、激励拓展。

1、你觉得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齐读课文,配乐,再次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异风光和丰富物产。

景色奇异——宁静光点闪烁黑暗窃窃私语。

物产丰富——动物多种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矿物蕴藏丰富。

《海底世界》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全文围绕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来介绍海洋知识,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并抓住重点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听写生词。

2.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板书:天空地球)。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2)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文章开头一段概括写世界奇妙。

(3)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看看二者有什么关系?文章开头和结尾呼应。

2.自由读课文第2—8自然段,思考:

(1)2—8自然段是围绕哪个自然段来写的?

(2)天空展示的哪些宝藏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画出相关的语句。

(3)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这些宝藏?(颜色形状)。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爱之情。

(5)说话练习。

你能想象出哪些形状?它们会有什么故事呢?

3.自由读课文第9—16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部分围绕那个自然段来写的?(第9自然段)。

(2)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妙有趣?划出相关语句并简单写一写你的感受。

(3)仔细读读这些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

读下列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冬天,我们看到了冰雪,它们有时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雪融化时,房檐上落下的每一滴水,都像一个闪光的水晶球。

预设:从极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美。

3.学习17、18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读这两段你有什么想法?(生活处处都有美,我们要善于发现)。

作者写的天空和地球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奇妙之美,你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把你课前观察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具体吗?试着在其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再去发现大自然中奇妙的事物。

天空。

奇妙。

总—分—总。

地球。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能正确读写“依然、是否、窃窃私语、普通、贝壳、免费长途旅行、显微镜、金属、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等。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教学准备:课前通过读书、查阅资料或上网等,广泛了解海洋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第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海底世界的?

讨论板书:2、3、4、5、6。

2、齐读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海深处是怎样的?(板书)。

3、结尾又怎么写的呢?齐读。

海底世界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板书)。

5、小结:作者这样向我们介绍海底世界,条理多么清楚啊!文章条理清楚,总结这么写,简单明了。再齐读第七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第二--六自然段。

1、过渡,让我们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八个字合作学习第2-6自然段。

2、讨论如何合作学习。结合学生回答把第2-6自然段读一读,再找一找什么地方写景色奇异,什么地方写物产丰富的,最后用直线画出重点的句子来。板书:读-找-画。

4、汇报2、3自然段自学心得。

a.海底世界的景色是怎样的?(宁静、黑暗)。

教师引读:因为再大风浪,--……。

海底又为什么是黑暗的呢?

海底的景色是“宁静”、“黑暗”的,为什么又说是奇异的呢?

师引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

“却”表示什么?--转折。

师述:当然,从光点的点可以看出也只是一点点的光亮,尽管如此,在黑暗的海底,也足以显出它的奇异来了。练习朗读。

c.“黑暗”中有“许多光亮”是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一个方面:

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摘录。

自由轻读:能否总结出景色奇异的第二个方面?(“宁静”中有“各种声音”。)。

指导理解该段中句与句的联系:

齐读第一句:这是提出问题?换词代替“是否”

“不是的”这是作了--回答。

师述:一问一答,肯定了海底是--有声音的,这两句联系非常紧密。

声音是哪来的?都有些什么声音?齐读三、四、五句。

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引读:由于是窃窃私语,所以只有用--水中听音器,才能听到各种声音。

出示:因为……所以……连接这两层意思,理解两句间的因果关系。

师引读:“各种声音“,都有些什么声音呢?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还有呢,所有用了省略号。

注意:这里是冒号,不是句子的结束标点,引导学生认识第四句。

师述:宁静当中能听见各种声音,但只是微微的(练习朗读),真是太奇异了。奇异的地方还有呢?(正因为如此还有各不相同的作用)。

d.小结:这一段,首先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肯定了海底是有声音的,接着指出声音来自海底动物,很轻,只有用听音器才能听到,然后用打比方的手法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四种声音,最后还写了不同的声音的作用。句与句之间联系得非常密切句子联系紧密。

5、练习检查四、五、六自然段的自学情况。

物产类别数量有什么。

动物活。

植物。

矿物。

小结:这三个自然段使我们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看到了海底丰富的物产。齐读四、五、六自然段。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未来的科学家,你们已经重视开发海底矿产了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用海底矿产来建设新的社会,为人类服务!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点明了要讲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激起我们的阅读兴趣,第二--六自然段,紧扣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海底的景象,最后发出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样的赞叹。

再读最后一段。

2、这种开头提问,激发兴趣,最后总结,解开谜底的写法,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上下文联系密切。

五、朗读全文,给课件配音,再一次体会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板书:

2宁静。

3黑暗。

1大海深处是怎样的?4动物7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5植物。

6矿物。

作者邮箱:wzwuyun@vip,。

《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课件出示、配乐)展示日出、日落图片、山川、河流和其他风光照片,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教师板书课题。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英国著名作家彼得·西摩的散文——。(生齐读课题)。

3.刚才,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奇妙。现在,我们再来跟随作者去语言文字中感受他眼中奇妙的世界。

1.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奇妙的景物呢?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利用集体的智慧尝试绘制思维导图,把文中描写的奇妙的景物呈现出来。出示小组合作学单:

(1)组内推荐1名代表朗读课文,其余成员认真倾听,边听边圈画描绘的景物。

(2)小组内讨论怎么画这张思维导图,可以有哪些要素?

(3)讨论后,组长或组员代表完成思维导图,其他组员协助。

(4)一人代表小组准备汇报。

2.小组合作学,教师巡视。

3.选择一个小组(有条件的话,每一小组的思维导图都贴在黑板上),结合组内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汇报学成果。

生1:通过学,我们找到作者描写了天空中的这些景物:太阳、云彩、雨点、落日的余晖、群星。

生2:我们找到了描写大地上的这些景物——植物、水果、大树、蝴蝶、鸟儿、秋风、冰雪、小水滴。

小组组长:展示小组画的思维导图(图1),师生根据评比要求逐项评点。(抓住了主要描写的景物,按照作者描写的顺序,发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秘密……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像这样,利用思维导图便能把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

4.其他小组自我修改和完善后,教师追问:老师看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画导图的,大家看看天空和大地每一部分,又是分别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图2)(“天空”部分按照一天从早到晚的顺序,“大地”部分按照四季的顺序。)。

5.小结:画思维导图可以用不同的图式、不同的角度来绘制,帮助我们厘清课文脉络,文章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1.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点红“有生命”,作者说世界上“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下面我们开火车读课文第2~8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在作者描绘的“天空”奇妙中,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2.指名交流。(预设:太阳每天升起,天空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云彩在天空飞行,好像也有生命一样,形状也在变化;雨点落到大地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感受到了雨点的生命力;夜晚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孩子的眼睛一眨一眨的,也像有生命一样……)。

3.生说到之处,师聚焦和提升:

(1)聚焦“云彩”,创设情境,出示云彩的图片,学生感受云彩的绚丽多姿和变幻无穷。朗读体会。

(2)聚焦“水洼”和“映射”,出示课文句子:雨后,我们会看到……映射着我们的脸。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雨后水洼?你最想干什么?“映射”把水波映照的动感表现出来了,怪不得作者说“有生命”呢。(朗读体会)。

(3)聚焦“群星”,师出示比喻句,追问:作者把“群星闪烁”比作“极小的蜡烛在发光”,两者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这样比喻好不好?(“群星”和“千千万万”都说明数量多;它们发出的光都很微小;读者脑海中会浮现出星光闪烁的画面……)朗读体会。

4.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点红:升起、带来、飞行、呈现、告诉、降落、映射、变幻、涂上、闪烁,交流完关注屏幕上显红的词语,问:你们发现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表示动作的,都表示事物在发生“变化”)。

6.总结刚才的学方法,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组内朗读课文第9~17自然段。(2)思考:在大地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哪里又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3)组内交流圈画之处,互相补充。

7.小组展示。

生1:小种子生根发芽,不久能开花,具有生命力。

生2:秋天道路上好像洒满光芒,蝴蝶翩翩起舞,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生3:鸟儿会衔着泥土振翅飞翔。

生4:秋风能将树叶吹得飘落下来,树枝都摇晃了……。

(生说到之处,师相机在ppt上圈画)。

8.聚焦大地的“五彩缤纷”,出示水果诱人的句子,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师相机拓展表示颜色多的成语。(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颜六色的水果让大地充满生机,你们都有发现美的眼睛。指导读好这句话。

9.聚焦大地的“形态万千”,对比出示:

(1)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很尖很亮。等到积雪融化,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亮亮的,圆圆的。

(2)课文原话:冬天,我们看到了冰雪,它们好像……玩具气球。

10.自读,想一想你们喜欢哪一句,你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冰柱的锋利,看到了水珠的晶莹剔透)指导学生朗读好比喻句。

11.小结:我们先要有“美的发现”,然后再用美的方式来表达,眼中奇妙的世界就会呈现在大家面前。

1.配乐播放一组表现美好事物的图片,将学生带回生活情境。

2.在我们生活的世界,许多看似普通的事物都很美,都很奇妙。瞧,柿子树上结了一个个红红的果实,就像给树挂上了小灯笼;天牛头顶着两根长翎子,活像戏台上的武将……你能试着写一写生活中看到的奇妙景物吗?想一想它们的颜色、形态等,把你眼中的奇妙事物写下来,写1句话得1颗星,2句话得2颗星,3句话就得3颗星……比一比,看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看谁拥有表达美的能力。

3.自主写话,小组交流。

(1)秋天的枫叶,远看像一团火焰在跳动,看又像一只只红色的小手掌。

(2)荷叶上的颗颗小水珠,就像翡翠盘中的一粒粒珍珠。

4.全班交流,互相评价。重点评价是否写出事物的美或趣,能用上比喻会更好。

1.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发现了世界的奇妙,我们还将生活中看到的奇妙景象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其实,不光是在课文中,我们的诗歌中写到了世界的奇妙,而且语言充满奇思妙想。

2.出示当代儿童作家班马的诗歌:《我问大自然》。(指名读)。

3.你从这首诗中发现了哪些奇妙的事物?

4.总结: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寻找,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就能发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这篇课文文体特点明显,语言生动,描写细腻,联想丰富,使文章读起来画面感极强。作者具有一颗童心,他站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了解世界,探究世界,寻求世界的真善美。金老师关注了文章的文体特点、文化底蕴和语言表达,力求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能发展表达“美”的能力。

1.巧妙运用思维导图。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妙处,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也有效地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分述部分,金老师通过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抓住关键词了解写作顺序,使零散的内容显得有章可循。

2.学生是课堂学的主人。在学“天空的奇妙”的时候,金老师问:“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启发学生围绕这个主问题自主学,然后再交流讨论。接着学“大地的奇妙”时,也是运用刚才的学方法,学以致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以致用,这样的学才能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才能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地对话交流,学才能真正有效地发生。

3.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奇妙”的世界理解和感受各不相同,教师善于引导,通过说话和写话练,迁移运用,加深理解,提升了学生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文《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案

1.听写词语。

宁静器官汪汪危险海参。

攻击反推力迅速后退钢铁。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同学们的课后复习,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篇课文,用心感受海底世界。

1.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设问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点明这篇课文要讲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

2.学习第2~6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话是全段的中心句,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海底的宁静。

(2)第3自然段排比句的运用旨在说明什么?

明确:这句话说明了海底有各种声音。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声音,而这些声音说明海底世界的生机勃勃、景色奇异。

(3)第4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这里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海藻的形象具体可感。

3.学习第7自然段,思考第7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总述海底世界的美丽、富饶。

小结:这篇课文用生动、准确、具体的语言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动物、植物和矿产资源,从中我们知道了:海大,浩瀚无边;海深,深不可测;海里的宝藏,无穷无尽。海底有动物、植物,也有矿物,是人类的资源仓库。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情”由文来。

总之,每节语文课都是学生和老师的一次心灵之旅,以“情”为舟,泛于文本之湖,深入心灵之穴,这里的风景因“情”而美!

11月10日学校领导们及教师走进六(2)班,随堂听了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我执教了北师大版6年级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课后领导及教研组长给了我及时的帮助、指导,使我收获颇丰,在收获的同时我结合期中考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一、以教学目标为指南,确立问题的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俗语说“有的放矢”,射箭打靶要瞄准靶心,课堂教学设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提问的“靶心”主要有二:一曰重点,二曰难点。《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重点是理解雷棣内心的情感。难点是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质疑课题,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他为什么期盼世界和平?”它的价值体现在顺着这一问题可以展开本节课的学习,这样就呈现出这堂课课堂教学的基调和课堂教学提问的主线。但本节课老师没有利用好这个问题,而是问:“雷棣得知父亲去世后有哪些反应,请你读一读1-4段画下有关的句子。”其实这一问题应该为“他为什么期盼世界和平?”这一大问题服务的,它隶属于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读读1-4段想一想“他为什么期盼世界和平?”,学生自然关注到是受父亲他的影响。这时再提问得知父亲去世后有哪些反应,当时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进行朗读指导。教学时要确立问题主线,体现问题之间的联系,整体设计,系统实施,环环相扣。结合期中试阅读正确率不高的情况,我反思到首先教学目标中的年段学习目标要明确;6年级要会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我在教学设计(研究课)时就没有用心考虑如何落实这些目标,特别是在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上设计的问题不够。今后,在教学中打算作如下的安排:第一课时注重文本的学习,领会文章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注重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板书再做思考,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

板书是教师利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要以精炼的语句,简洁的线条,醒目的符号,把文章的思路、重点和中心联结起来,简练地构成全文的主体框架,显示出知识的纲目、层次和内在联系。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文中雷棣企盼世界和平的心愿既是爸爸的生前的理想也是家人对他的希望。受到这双边的影响,他才化悲痛为力量,才有了那么多的变化。可以把板书设计为:

关心他人。

企盼和平生前的理想 关心政治。

家人的希望努力学习。

谢绝帮助。

这次期中考试中,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要么偏离重点、要么语言啰嗦,板书设计对教学也有时效性,把它设计、利用好就可以让学生对照板书提纲挈领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重点内容学生一看板书便一目了然,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实效。